先作最坏打算 才有百姓真安全
杨光志

据新华社6月10日消息,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获决定性胜利,6月10日傍晚,被堰塞体阻隔了整整一个月的洪水,顺利通过了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整个泄洪过程中无一伤亡,20多万绵阳市民很快可重返家园。
橙色预警信号解除了,中国政府和军队在在余震不断、降雨连连、而且陆路交通情况瘫痪、施工人员、设备、材料、给养等运输只能采用空运的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抗灾奇迹——从1/3溃坝到1/2溃坝,到完全溃坝,所有的紧急预案都没用上!但抗灾救险前线指挥部为应对最坏情况所作的各种周密准备,却并不显得多余。譬如20万人扶老携幼的大撤离;譬如全凭空投的史上最昂贵的施工成本,包括启用超千万的“远程无线多媒体监控系统”;譬如包括应对红色预警来临的多套应急处置方案……政府各部门密切配合,不计人力财力成本代价,一切只为换取泄洪的万无一失。抗震指挥部为此所作的所有预案,不论成本多么高昂,与确保130万人民群众零死亡的目标相比较,都是值得的!这种举国家之力以减少人民群众生命损失的努力,最真切地体现出大灾面前政府以天下苍生为念、以人民生命为重的执政思路。

从5·12开始,温总理数次辗转灾区各地,为了那句“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不离不弃的誓言,举三军之力,集合十数万救援队伍,为解救每一个可能存活的生命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正是从这样努力的姿态中,我们才由此明白:国家是什么、政府是什么?所谓政府,无非是受人民委托来管理这个国家的代理机构,那么,身为官员的责任,就该为民众负责,尤其是为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亲民爱民尊民而不与民争利,积极有为而不敷衍塞责,这正是政府官员最基本的伦理。如果我们以一种民生为本的情怀推想回去,那么在5·12之前,假设我们的官员都能以如此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审批城市规划、检测验收学校建筑、权衡政府财政预算,对任何可能造成公众生命安全的潜在威胁都积极应对、决不抱以丝毫侥幸之心,那么此次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会不会减少很多呢?
或曰,地震是不可预见的灾难,而堰塞湖是看得见的危险,两者不能类比——但有一点是可以比的,那就是民本之心,只要有了这种民本之心,那么任何时候,政府都应该把保卫百姓的个体生命安危,当作“一号工程”。为此,任何时候政府都有责任为应付最坏情况作出最周密的打算。
这场特大灾难,应成为中国人全面反思的契机,解读唐家山堰塞湖的成功解围全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可以发现很多潜藏于我们内心的巨大精神力量;更可以为接下来我们的家园重建,我们的心灵重塑,我们的政体变革与文化进步,找到很多很多可供执政者复制的经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