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安全隐患酿成安全灾难
杨光志

《重庆商报》在5月2日、3日、4日连续报道了《轻轨桥墩旁惊现裂缝》的新闻,称渝中区李子坝轻轨桥墩下面有数条裂缝且不断变多变大,对此,附近一些住户已自发搬迁;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办已着手挨家挨户劝居民搬离;市建委现场办公,初步怀疑险情与附近房产开发的施工现场有关,要求该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同时完善相关报建手续,采取措施对裂缝进行封闭,对地面的排水系统进行清理引流等。4日的报道称,上述要求暂时还没有得到落实,所以当地受险情影响的居民甚感忧虑。

一个安全险情被居民自己发现了,相关部门的应对也十分及时,该检测的、该指示的、该巡查的、该结论的都陆续见诸于报道,为何居民还甚感忧虑?原因是市建委对施工单位发出的责令要求还没有落到实处;至于劝导居民搬离,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本末倒置之举——所以居民要问:“这样搬来搬去,何时是个尽头?”

天有病,人知否?安全隐患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有隐患就有转换成事故的可能,更何况李子坝的裂缝正在这两天的雷雨中变宽变大,对此,一切的麻木、麻痹、侥幸,都可能酿成大祸,必须处处较真予以避免。在刚刚过去的大雪灾中,就有人发出疑问,称北方这样的雪天多了去了,为何没有转为灾难?南方的电力设施等何以在此次雪灾中表现得如此脆弱?皆因南方电力设施的建设标准建立在惯常的气候数据基础上,完全没有考虑应对百年一遇极端气候的能力。其实,重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建立在常规地质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在重庆主城不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数据基础上,抗地震地陷地裂乃至泥石流的安全系数相对不那么高。这当然是为着节约成本考虑,无可厚非,没必要在数百年不见地质灾害征兆的地方,将建筑物修筑得固若金汤。但李子坝这个带状区域地形地貌特殊,一面是易受洪水冲刷影响的陡峭坡坎,一面孤悬临江,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高预发区,以前区政府曾在那一带树着写有“地质灾害危险地带”的牌子,并留有报警电话,对周围居民进行提醒。这一切都应使我们高度警惕:该局部地区的地质条件特殊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加之有诸多大型施工项目进驻,政府的安全应对措施切切不可过分依赖常规判断。

虹桥、凤凰桥事件殷鉴不远,刻骨铭心,2008年大雪灾也有血的教训。有关部门对灾害预警稍有疏忽,甚至只在关键时刻慢了半拍,就可引起灭顶之灾。去年,龚滩古镇出现危情,政府及时组织村民迁移、村庄重建。虽然至今那危岩未见砸下来,但没人会说政府的应对措施是“杞人忧天”。对于这样的事情,居民是没法自救的,民间也无力互救,只能依靠安监、城建、规划、公安、街道、地质水文等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及时拿出科学结论,对造成“疑似”灾情隐患的企业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与追责,令行禁止,使政府下达的的治理补救措施能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不能让小灾变大灾、小险变大险了,相关部门才出面手足无措地捂火救急。此次的阜阳疫情即是又一现成例子。与其等到事故发生了再来拍案怒斥或是捐款捐物万众一心,何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