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囤奶”
追赶CPI慌不择路
杨光志

“无论多贵,小孩子还是要吃啊!”家住江北区的余女士告诉记者,为了给儿子“囤奶”,她“一掷万金”,一口气买了72桶。据说,这些囤积的奶粉可以给小孩吃到4岁。(《重庆时报》4月3日)
新闻链接:http://cq.xinhuanet.com/news/2008-04/03/content_12870712.htm
应对CPI,有炒股的,有买基金的,有囤积黄金的、有转化成房产、地产、企业产权、期货的,这些都是有钱人将富余资金进行保值增值投资的招术,这些无论硬通货或者可以期待增值的方式,都可以理解,而花费万元“囤奶”,将奶粉一直囤积到儿子可以吃到四岁,这算什么招?该家长自有小算盘:“儿子一个月要吃3桶,如果一涨价,那每个月要多出162元。”听上去很实在,但要算上天热奶粉要变质的损耗,以及儿子一两岁后应不宜多吃奶粉的因素,此事至少说明:一,这家长的育儿经不够科学合理,二,CPI的持续高涨,开始让没有多少理财路径的市民们慌不择路了!
市民以囤积生活必需品的方式应对涨价风,这是老百姓经济自救的本能。最近,国内许多地方都发生过生活用品被疯抢的新闻。面对个人财富无可挽回的“缩水”,存钱不如囤物是百姓第一时间的反应;节衣缩食、开源节流是下一步的计划;至于极端到囤奶四年,乍闻仿佛是滑稽世态,再思则是民生无奈。房价大涨时,开发商曾捂房惜售,有钱人可以炒炒楼,可以通过吃一套房的价差,就赚上百来十万,穷人不行啊,应对风险能力弱,只能通过买米省一点,买油省一点来算计着过日子,所以一月162元,就成为囤奶的这个家庭的一笔大账。估摸目前粮食产品有大涨之趋势,市民怎么办,在政府调控之手不能有效稳定民心的时候,以一已之力来缓解生存之忧,无论这一招式如何走偏锋、脱靶子,都让人笑不起来,而只能心有戚戚焉。

2008年,被新一届政府定位为民生之年、公平之年,要怎样使市民的生活质量与财富增长跑过CPI,靠市民将肚皮勒紧显然不是办法,在制止通胀暂时还无良策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还富于民。近来,各地包括提高低保额度在内的扶助弱势的政策在不断推出,但舒缓市民生活压力的招数不能仅止于这些,直接补贴和宽减税赋应该有更多的内容与形式,政府的肩头,还应该有更大的担当,尤其对不合理涨价、搭车涨价、跟风涨价势头,要盯紧严控。
近日,媒体爆出金龙鱼获涨价许可却暂不涨价的新闻,反应出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那么,作为批准其涨价的发改委,能否根据新情况将“涨价令”及时收回呢?涨价令长期有效,企业就可以一直把涨价的令牌举在头上,“啥时想出手就出手”,市民就只能一直忐忑不安,囤货,就成了一种无奈选择。但愿政府今后能不断发出稳定人心的承诺与举措,而不是这也让民忧,那也让民愁,让菜篮子问市长、米袋子问省长真正有问处,让类似家乐福抢购限量促销菜籽油踩死3人的悲剧、让囤奶四年的荒诞少些,更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