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
杨光志

校园里栽7棵树、种成6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必须是每行3棵。这道小学4年级的数学题难住了孩子妈妈。前晚9点,孩子妈妈在天涯社区重庆版上发帖求助,不少网友认为题目已经超出了小学4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重庆晨报》9月20日

类似这种考较空间想象力的数学题,以及网友列举的“宝玉的丫鬟是谁”等偏题。我觉得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偏难,二是教学方法不当,这是学生对于课堂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

什么题目可以入选哪一年级的教材,常常引起热议,近年尤其以中小学语文教学呆板无趣而饱受诟病,这一根源或许要直接追问到我们的中小学所有教学活动,完全是服务于最后那个终极目的——高考,才寻得到答案。过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目的是应对高考制度设计的无奈选择,这必然使长达十数年的人生早期教育过程伴随着更多的痛苦而行。于是单纯追求高分数的教学短视出现了,教学课程设计偏难必然导致课业负担加重,题海战术、超时补课、压垮学生稚嫩肩膀的书包以及课余众多特长培训班就纷纷出现,,学生不堪重负,于是便厌学,课程设置的无趣敌不住网游的有趣,学生便形成网瘾,此消彼长。

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这应该是课程设置的原则,要能让学生喜欢学,而又能让他们一辈子受用,可现在众多揠苗助长式课程设置使不少学生跳不到可以摘桃子的高度,偏难的课业会让学生没有成就感,感受不到快乐,这会过早剥夺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另外,舍此标准答案即错误的判分方法,也会封杀了孩子们寻求别样答案的趣向。老师画一个圆圈,问学生这是什么,回答是零的正确,回答是太阳、盘子、蛋黄……等天真有趣的答案的全错了,这显然会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

中国是数学大国,中国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与逻辑运算能力常常受到国外人士的赞誉,这或许是我们课程设计偏难的“成果”,但同时,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数学奖的高端学者,是不是也说明了我们的技术学科与国际上的研究方向并不搭界呢?同时,从数年后的教学成果反馈来看,最终“出息”的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常常并不是当年那些高分数的学生——“填鸭”所制造的是个紧箍而不是一个开放的圆圈,把学生的大脑贴上了封条。殊不知未来的社会要比拼的不是知识库存,不是你这个瓶里有多少东西,而是你这个瓶有多少伸缩性,能装多少东西。

年龄越小,越应该寓教于乐,但课堂上,那种满堂硬灌,然后期待学生自行“开悟”的教学方法依然大行其道。将学生的脑海作为贮备知识的“仓库”而不是作为可以爆发创造力的“基地”来培养开启,这无异于折断了天鹅起飞的跑道——有实验发现,不对天鹅作任何伤害,只要在湖面每隔一段水域就设置一些障碍,天鹅就飞不走,因为天鹅是不能原地起飞的,必须有一段水面来助跑——基础课程遵循“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以较形象的可感知的快乐贯穿学习过程,就是为了让孩子获得这样一段起飞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