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救赎 十年不晚
杨光志

一名广西“游客”12年前翻墙“逃票”进入云南著名景点石林游玩,多年之后心存愧疚,日前将140元门票钱补寄给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并致信表达歉意。(新华网8月7日)

一个乍一看或许会被人讥为“傻冒”的举动,一个自曝其丑给自己抹黑的供词般的举动,广西“游客”林安兵为年轻时的孟浪、轻狂以及一点点占小便宜的念头埋单了,他借这种公开透明的补票行为来平息内心的愧疚。他愿意在世人面前公开承认,使自己得以涤“罪”——尽管是那么微小而遥远的“罪”。这种同自己过不去的傻冒举动相当可贵,其补票举动有一种范本意义,因为,他将道德修养上升到一种参透与勘破的层面,将真善美的追求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高度,上升到了古人常常倡导的“慎独”的境界。慎独——将修养做到只问自己内心的境地,可以掘出深藏于心底的善的天性,自觉摘除思想深处或许很细小的恶,懂得以责任去唤起对生命的热忱。以无愧心态坦然面对良心对自己刻骨铭心的敲打拷问。

基于社会生存趋利避害本能需要,矫饰与伪装常常是我们自以为坚硬的铠甲,推诿与狡辩常常是我们逃避责罚的利器,世界观迷茫,灵魂深处人鬼不分,处世做人当然就对错不清,而缺乏反思与忏悔,作为个体的人就会更加不能认清自己,而将过失推给他人教唆、社会无序、童年失爱、教育不力……诸如此类的原因;而只知推诿不能自律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会爆发如文革那样的人间悲剧,不是吗?对那场集体无意识的文革反思,太多的过来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恶,故而被后来者追问:“你为什么不忏悔?”,而相形之下,基于对文化生态的恢复、民族人格的拯救,巴金老人那种真诚的忏悔才如金子般珍贵。

太多的拜物教化已经深刻戕害了我们的精神,要使人格在商品化社会里不致受到损害,反思荒唐的行为,忏悔不洁的灵魂,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课题。现实中,我们能看到的反思与忏悔太少了,一批贪官倒台,其之前极力提拔他们的领导不会反思;灾难频仍,数十上百条生命消亡,负有责任的官员从不自责;为升迁不惜造假吹牛,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的政客没有忏悔——缺乏反思和忏悔的环境,使得社会的悲剧一再重演。只有敢于袒露剖析同自己较真,在对收获的功利主义的狂热渴望中,能悚然自警而不肆意妄行,真正做到无愧我心,这样理性的、敢于负责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越健康、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