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声令后 可否为老人做点什么?
本报评论员 杨光志
据《重庆晚报》7月10报道,针对杨家坪步行街长期噪音扰民现象,该区两万居民联名讨要睡觉权,7月9日,管委会宣布将进行整治,从11日起,杨家坪步行街晚上9时后,禁止一切演唱团队携带高音喇叭进入。
和谐社会要义在于人人都能寻到愉悦、快乐。杨家坪步行街的舞台,无疑是那些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演出队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重要的载体、欢乐的盛宴。新闻中有一句话让我们深思:“演出能获得陌生人的掌声,比在家里看儿女的脸色要快乐得多。”——可见,此类非赢利反贴钱的演出其实是那些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演员们娱人娱已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忘记烦恼、忘记疾病、忘记年龄,获得掌声,那是一个老年人多么渴望的情感慰藉啊!

老年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娱乐方式,但出了一些负面影响,引起一些非议也是必须要改进的,作为提供公开场所的地方,禁止不是良策,轰走更不是办法。管委会为两万居民讨回睡觉权当然是从大局出发的惠民措施,但禁声令后,接下来可否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做点什么?就如众所皆知的一句成语:上帝关闭了这道门,必定开启了另一扇窗,我们能为老年人再开启一扇窗口吗?譬如,除了演出时间的限制调整外,还能不能将演出场地进行改造,增设一些化一处高音喇叭传播为多处低音传播的音响设施和现场吸音设施,将演出过程远播的声音分解成观众听得到而周围住户居民听不到的效果。使乐者得乐,歇者得歇,那将是怎样一幅社区最和谐最完美的风景画面,怎样一个功德无量的爱民惠民的善举!

截至2006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哲人言:“没有比老年人更热爱人生的了。”“最美丽莫过于老人脸上绽放的笑容”。今天,我们最应该避免的就是“老年人心灵上的皱纹比脸上的皱纹更多”,从而让老人们能够“越老越快活”,共享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关爱老人其实就是关爱自己的晚年。如何银发老人要快乐幸福起来,说简单也就这么简单。老龄化社会,弄得好就是“一好百好”,弄不好就是漏洞百出,成为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对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如何更进一步关注,这个问题不容忽视,关爱老人,于普通市民,是一种美德,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者,则是一项任务,一种必须。政府与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关爱与保障,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前提。俗话说,家有老,是个宝。视老年人为财富还是负担,可以凸显一个国家的发达水平和文明水准。而现实中,我们刚好处于让老年人由“负担”变为“财富”的“爬坡”路上。让孝道文化大行其道,是打造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加大对老人精神赡养的情感投入,切不可让老人在孤独寂寞中度日,这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不仅仅在重阳老年节或别的什么节中来一两次主题活动或爱心行动体现关爱,而需要建立常态的路径与渠道,让老人们有乐子、有事干、有保障、无担心、无疾患,使老人们组织上有归属感、思想上有依托感和政治上有自豪感,真正体现晚年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