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所谓的“甘肃精神”
杨光志


在甘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陆浩在代表十届省委所作的报告中讲到“甘肃精神”时,就好像“点睛”画出了龙的“灵性”一样,甘肃精神的提出,明确了陇原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甘肃日报》4月28日)

该文称:“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精神。”这话不错,只是,这样的精神,有没有提升为一种符号概念的必要?该文所提的“甘肃精神”,除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等语包涵了甘肃的一点个性色彩,笔者通篇看到的,是诸如“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包容创新、团结奋进”等情感语汇,几乎涉及所有问题与内容的方方面面,是很多其他省份城市乃至整个中国整个人类所具有的共性。倘若一个地名都可以贴牌一种“地域精神”,推而广之——“摸乳巷精神”是什么?“羊拉屎村精神”又是什么?

另辟蹊径,奢望以一个概念的提出来达到崛起的效果,此法存疑,现实不能是散文诗。荀子曾说“君子慎其所立乎”。“慎其所立”就是对自己建立的功德事业要格外谨慎。一种精神的提出要有比较具象的正面的内涵,恒定而持久的定位。比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重庆的“红岩精神”等,给人的联想就很自然可以想到老一辈革命先烈、革命志士在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形成的“爱国、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而以一个没有革命历史事件相关联想的地名——哪怕它是一个省名——冠在“精神”之前,则滑天下之大稽。一个西部并不发达的省份名称,给人的联想除了其顽强奋发等正面精神因素,还有满目疮痍、漫漫黄沙的恶劣环境和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现实苦难。当年“深圳速度”、“蛇口模式”等观念的唱响,是因为深圳蛇口作为全国改革先驱,经济起飞速度举世公认,改革模式值得推广。万事万物,内因才是决定的因素,“甘肃”,你以什么特色来作为一种精神的底气与支点?来叫响这个“字号”?

我们身边有不少官员有造词冲动,有口号情节,有总结过去“一、二、三……”,展望未来“首先、其次、再次……”的习惯,上司老大头脑一热,说了一句并不过于强调的词汇或语句,用以粉饰自己的政绩特色,提高自己所辖领域的美誉度,以达到不让自己的施政行为落入千人一面巢臼的效果,其心态与努力可以理解,甚至值得肯定,但一句话引来下属与媒体跟风而上,简单复制,盲目亢奋,马屁滔天,谀词滚滚,将漂亮的形容词搜来一箩筐,易导向一种冲动与虚妄的情绪氛围而迷失。“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要知道有句话叫“过犹不及”,真理往前多跨一步便成谬误,过火了,会形成以话语霸权操控舆论愚弄民众的效果。不当的概念热炒,是一种假、大、空的宣传,没有实际工作成绩支撑,搞文字创意,就如一件无中生有的“皇帝的新装”,会引向一种懒政,体现了官员执政水平的低级化、庸俗化,凸显政府行政的游移不定与不作为,流入一场造词游戏而忽悠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