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提速无助于破解体制难局
杨光志

近日,几乎所有的媒体均报道了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将正式施行的消息,4月18日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140对。届时客货运输能力将分别再增加18%和12%以上。
陆续六次提速,乍一看是大动作,其实仍是“边边角角”“小打小闹”的改革,体制难局无法破冰,仅靠隔三差五的“提速”、开发“夕发朝至”这样的产品,难改铁路运力不足,也难消人们对铁老大的反感和怨言。前五次提速,已有例证,大城市间能享受直达、高速的便利,而那些百来十公里间的短途旅客呢,则可能会因为给高速让路,反而会更多等待。快的更快,慢的更慢,马太效应竟无处不在。不能惠及所有出行的百姓,那普通人之盼岂不是适得其反。
现在的铁路经营者并非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而是行政垄断体制下的政企合一的交通部门,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因其独家经营,码头上只有这包盐,作风霸道,效率低下,积弊重重,其恶劣行径所遭致的报怨无以复加。诸多索赔无据,状告无门的霸王条款被消协炮轰不断,每一次铁路之旅都变成一次苦难记忆,一切自由平等的公民待遇进了铁路车厢,都得让渡,都得假装忘记,莫说是上帝的待遇,就连人格的尊严都要受到严峻的拷问。

在利益博弈中形成竞争,可刺激和推动铁路改革,筹集到更多的资本,延展铁路建设里程、增加铁路运输能力。民资、外资的进入,将搅翻一池死水,形成鲶鱼效应。当下,政府计划斥资数十亿美元发展铁路网,蛋糕很大,回报也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但当前政企合一、管办不分的铁路体制,不具备也不可能生长出正当竞争、正常赢利的市场生态,也是民资、外资迟迟不敢进入的原因。铁道部“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喊了多年,没见落地扎根。今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再一次透露出要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口号喊过,动作未显,徒用一种姿态想为破解体制难局撕开了一道缺口。

提速只是缓解铁路供求矛盾的一种单方面努力,是战术动作而不是战略决策。不从根子上解决“政企分开”,铁路改革想继续往前走,很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