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 |
七 星 桥
杨光志
在玉屏的八景里,这地方叫做“玉虹饮涧”,所谓“虹”即指那座被称作“七星桥”(也叫“七眼桥”)的古老石拱桥。桥形高拱,俨若长虹。而今这里增添了公路、铁路桥共四座这组由自然和人文景观合成的风景,便又有人称之为“七星四桥”。它位于玉屏城西一公里舞阳河南岸支流野鸡河河口处。是玉屏这座历史上的军事重镇西部的要塞。斜倚巍峨的南山,获致了气象之雄魄,面临浩荡的舞阳,又兼有风月之灵秀。远山前拱,青障后拥,而河口大敞着,野鸡河河水从山谷中峰回路转奔流到这里,悠然一缓,坦坦融进波澜舒阔的大河,四座桥梁一座高过一座,如四尊伟岸的浮雕,其表表艺工,伟丽生动,饰以周围苍郁的古树,缭绕的薄雾,苔染的石壁,滴水的竹林,于晨光曦微或暮色苍茫中,幻成一派闲适静穆的山容水意。
四桥中,最古老的要数中间那座七孔石拱桥,是康熙九年(1607年),由当时的兵部主事洪运昌、云南知洲田起图等人捐资修造,当时桥长70余米,宽7米,高10米,左傍狮子头,右接象鼻山,规制宏丽,景象宜人。洪运昌待桥修好,对自己的这一善举很感欣慰,题诗道:
层峦星点斗间七,
奇矗峰多海外山;
森立黉宫如列戟,
斜铺溪水半抱岚;
竹林贤集山宜品,
象伟文成景可耽;
欲赠白云无冉冉,
望中心醉有余恬。
为什么此桥修为七孔呢?因为河对面有七个小山作怪。那七座小山一字儿排开,阴阳先生说那如“七鳌伏窥”,似乎随时要兴风作浪,所以用七孔石桥将他们镇住。当然,这只是附会的一点传说。重要的是此桥的修建,使玉屏这一“黔楚通津”交通变得比较方便了。这块长期为“遥领辖境”、“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荒蛮落后之地、化处之境,终于与外界有了较好的沟通,商贾更加云集,城市更加繁茂,“小南京”的声名更加远播。
三百多年过去,其间自然灾害频频,加之匪患连年,这座桥也几经磨难,最先是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野鸡河暴涨洪水,南首两洞被冲决,经弥陀庵僧人会山独捐白银修补,虽不及原来规模,而功不可没。此后1934年,湘黔公路建筑至此,石拱桥的意义更加重要,人背马驼的现象日益改善。1936年,红军二军团前哨部队长征从这儿经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49年冬,国民党部三二七师,为阻截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把石拱桥炸毁二孔,经军民昼夜抢修,始获通行。1977年又一次山洪暴发,右侧修复处被冲毁,县人民政府旋即组织人马修复。三毁三复,古桥的桥基已几度火成岩又水成岩了,那有斑斑苔痕的一砖一石上,都濡染了无数前辈辛勤的汗水,心酸的血泪,令人不可漠然无动于衷。
而到了1972年,湘黔铁路从这里修建通车,这玉虹饮涧之地又添了一座雄伟壮观的铁路桥,火车在某种程度上把民族流动如止水般的凝固世界打破了,玉屏由此也逐渐成为黔东交通重镇和重要的物质集散地,传统的樊篱在一定程度是得以超脱。
1990年,由于交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原来那座古桥已不适应此处国道规划的要求,一座新的“七眼桥公路大桥”拨地而起了,这座新桥置于原古桥的北侧,与铁路桥遥相呼应,骄傲地俯瞰着那伤痕累累的七孔古桥。到了1999年,株洲至六盘水铁路复线又在这里修建通车,玉屏的编年史上又写下了灼热辉煌的一笔,玉屏连接外界、奔赴小康的步伐因之而迅捷。历史在这里构建了一座天然绝妙的展览馆,展示着人类进步的一个侧面。
古桥的交通意义逐渐降低,只能成为点缀,作为文物古迹让人发发幽思了。而今,站在这座已废弃的古桥上,看着那斑驳的砖石,那湿粘粘的苔藓,那由于泥沙堆积河床抬高而矮小到只有一丈来高的桥身,让人会想起一些“早生华发”之类的诗句,觉得身前身后都是时间的深渊,岁月无情,人生易逝。但往北一看,新的公路桥气势恢宏,无数卡车、轿车、摩托鸣笛而去,又往南一看,那电汽化铁路上一两条巨龙一左一右蟠蜒着三、四十节车厢的修长之躯敲轨而来,又让人心中那份欣喜,十分强烈。
这还不算什么,从这往北看河对岸,那新的桥墩又已经在逐渐矗立起来了,那是玉屏至三穗的高速公路在这里修建转盘,连接玉屏的城南大道,到今年年底就要建成通车,一个由五座桥组成的交通网络在这里立体地展开……到那时,这个风景叫什么名呢,“七星五桥”吗?不不,听说玉屏的规划里,又在酝酿又一座桥——世界最大的风雨桥,以体现我们侗族的民族特色和增加玉屏的旅游景点。这座将列于世界之最的桥就将建在那高速公路转盘桥的下游不远处。
还有完没完啊,一个伟人的声音响在我们耳边——“发展才是硬道理”!
七星桥,它就是历史的一瞬与永恒,镌刻在一座座高耸的桥墩,看车马奔腾,看云蒸霞蔚,它会让人想起无数高山外的高山,流水外的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