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吕本富先生的《一卡通不会用,北京人真土?》以后,不禁也想说两句。
那天的混乱情景,晴空也赶上了。虽然晴空当时还没有开始用一卡通,但那天的拥挤状况也影响了所有人的进站速度,确实可以称为拥挤。
但这个拥挤的原因是否可以用北京人真土来解释,是值得商榷的。北京人的教育程度在全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这点相信没什么人能反驳。再则,对于一个新生事物的接受,总是要有一段时间的,就好象家里买了一台新的音响,总是要看说明书把功能全搞清楚再用吧。卡虽然不比音响那么复杂,但是在此之前,刷卡乘坐交通工具还是非常不普遍的,只在一些公交车上有一卡通装置,但晴空记得当时几乎就没有见过有人刷卡。
所以说,刷卡造成的暂时拥挤,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的市政部门,包括一卡通的发卡部门,不但应该对卡的购买方法做好宣传,更应该对卡的使用方法做出一些说明,让每个使用一卡通的用户在初次使用前就了解其使用方法。相信在每个地铁站挂两张一卡通的宣传画应该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吧,这样应该可以把开始使用一卡通的拥挤现象降低到最小。
一卡通毕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从后两三天人们就很熟练的使用一卡通就可以看出人们的适应速度是非常快的。然而从一卡通的小事情上我们可以想到其他的一些事情,比如经常可以从新闻上看到某地因为洪水、干旱或者台风损失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要知道我们一个省一年的生产总值也就是几千亿左右,一次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让一个省的生产总值下降几个百分点。诚然,自然灾害有些是不可预知的,比如地震;但洪水、台风等持续期间较长且持续发展的自然灾害是可以做到建立预防机制,至少是可以最大范围的降低损失。
现阶段,职能部门的前瞻性准备活动晴空认为是不够的。与其损失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在自然灾害上面,不如建立更为完善的灾害预警及应对预案(虽然某些预案是已经制定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将损失的1/10用到建立一个完备的灾害预警机智比事后承担损失要值得的多。但为什么我们很多应该做的前瞻性准备没有做呢?晴空认为是和我们的体制有一定的关系,事前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做的准备工作,一旦没有用上,当事人可能就要背上浪费甚至其他的名声;而事情发生后相关当事人如果处理得力,却反而能获得好名声甚至奖励。这让晴空不禁想起一个小故事:某甲的柴草堆放有火灾隐患,邻人劝说他整改,但他没有接受。某日,柴草堆果然着火,大家去救火。火灭后,某甲对参与救火的人表示了感谢,而劝说他采取措施避免火灾的邻居却不在其中。只有大家提醒后,某甲才意识到邻人其实是他最应该感谢的人。
只有官真正为“民”而不是为“名”,这样的官才能做实事、好事,才是好官。希望手中有权的各个职能部门做事情的时候能真正为方便群众做出前瞻性的准备活动。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8e8af5a010003oi
前一篇:选择购买车型的原则
后一篇:读李书福《人在旅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