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7月刊:漂在雅江上的生死记忆

(2011-07-27 10:20:16)
标签:

兰格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大峡谷

斯科特·林德

西藏人文地理

杂谈

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7/10/7/u53771355_132253015e8g215.jpg

漂在雅江上的生死记忆
撰文:屈丽丽  图片提供:雅鲁藏布大峡谷《户外》杂志

 

雅漂——即雅鲁藏布江漂流,是那些漂流狂人对这条世界上漂流难度最大的江河的即崇敬又亲切的简称,也是他们甘愿终生为之奋斗的梦想。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玛拉雅冈底斯山脉之间的杰玛央宗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从雪山冰峰间流出的“天河”,经过藏南谷地,进入林芝地区。在东喜马拉雅山无数雪峰和碧绿的群山之中,雅鲁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条笔陡的峡谷,这就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其入口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派乡转运站,出口处在西藏林芝墨脱县的巴昔卡村。

    穿越高山屏障的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了奇特的大拐弯后,沿东喜马拉雅山脉南下,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是严格适应断裂构造而发育的一条构造河谷,这种严格适应构造发育的情况在世界河流中是罕见的。特别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核心地区,从海拔2880米的米林县大渡卡村,到海拔115米的墨脱县巴昔卡村,这段500公里长的江面海拔落差却将近2800米,峡谷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江水流速最快竟达每秒16米以上。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区段,即便是专业的徒步者也难以穿越,漂流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里滩长流急,浪峰跌水相连,坡降大,礁石密集,急弯频繁,江道狭窄,触礁碰石随时可能发生,很多地段都属于漂流难度最高的“死亡级”。

    在国际漂流探险界一直有这样的对比:如果把雅鲁藏布江比作是登山界的喜马拉雅山,那么,雅鲁藏布大峡谷段内的激流则可以比着是珠穆朗玛峰。然而就是有这样一些人,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也要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那些漂过雅江历史与瞬间

1987年  农民韦建设成功漂流雅鲁藏布江源头

     韦建设其貌不扬,甚至有些腼腆看起来是一个很平常的农民,24年前当他得知外国人要首漂雅鲁藏布江源头的消息后,自费带领洛阳农民漂流探险队首漂雅鲁藏布江源头。

  他们当时签订的有生死状,每个参加者都是自费,他借了5000多元钱,共漂流了148公里,行程15天。到达西藏漂流成功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送给他们奖状,称他们是洛阳勇士。他们当年漂流过后,那些外国人再也不提漂流的事儿了。

  如今,他的屋内还有一大捆纸张泛黄的当年征集漂流者的报名表等原始资料,其中几张是韦建设在雅鲁藏布江源头和漂流队员的合影。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7/10/8/u53771355_1322531663dg215.jpg

1998年 雅鲁藏布江漂流探险

    1998年9-12月,中国雅鲁藏布江科考漂流探险队于9月8日从雅江源头杰玛央宗冰川下水,漂流1500公里至雅鲁藏布大峡谷口派乡后,再由陆路沿江徒步36天,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此次活动的经费大部分由22名队员自筹。此次活动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的漂流探险活动已走向成熟和理性。相对于从前的“一寸不落”、“全程漂流”,到“珍惜生命”、“讲究科学”的理念已成为贯穿整个漂流探险活动的准则。

    实际上这是两场探险:一为漂流雅江,二是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在雅鲁藏布江上又是漂流又是徒步的一百天,探险队员的身心一直都是在天堂和地狱间徘徊,身体和灵魂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2002年斯科特·林德兰格和多国漂流队的漂流探险

     这是一次在欧美引起巨大轰动的事件,但在事件的发生地却没有任何人关注。直到今天,我们也仅仅能通过一些来自国外的报道窥见一斑。

     作为亲历者的查理·孟席曾这样写到:“经过10年的准备,探险队队长斯科特·林德兰格(Scott Lindgren)和我终于得到中国的允许,可以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漂流了。”2002年2月,他们带领72名搬运工、20头驴进入大峡谷。这支队伍的15名成员,来自新西兰、南非、英国与美国。他们大多在8岁之前就成了漂流一族,而且过去的10年间他们一直‘漂’在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中,每年花在艇上的时间多于275天.....详细内容请关注《西藏人文地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