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7月刊:创造深情的色彩和滋味——日喀则民族手

(2010-09-17 11:16:02)
标签:

华文

宋体

民族手工业

日喀则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杂谈

http://5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0/9/17/11/10/12bd0f24147g213.jpg
创造深情的色彩和滋味

 ——日喀则民族手工业纪行

撰文|索穷   摄影|金海

 

            过去,日喀则民族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主要以个体家庭作坊为主﹐除个别专业匠户外﹐基本上属于家庭副业﹐生产工具和厂房设备等都十分简陋﹐加之旧西藏地方政府对发展手工业生产﹐不但在原材料﹑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不予重视支持﹐还将过重的税赋加在手工业者的身上﹐把手工业视为最卑贱的职业﹐从而使得日喀则的手工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其生产的产品除了上缴﹑顶替差税和为各大寺院﹑贵族家庭等雇工外﹐大部分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自产自给﹐只有少量在区内的市场上销售﹐部分则销往邻国。据有关资料反映﹐1952年,日喀则的手工业者﹐包括粉坊﹑面坊﹑油坊等在内的行业中﹐只有22种行业﹐500来户﹐从业人员1000多人﹐而且近一半是妇女﹐到1957年已发展为26种行业﹐907户。从1952年到19573月﹐银行共向日喀则手工业者发放了六次贷款﹐累计户数共1137户﹐贷款金额达172667元﹐扶持行业发展。1964年﹐全地区民族手工业发展到30多个行业﹐几百个品种﹐完成生产产值达230多万元﹐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文革中﹐许多手工业艺人改行从事农牧业生产﹐使这一民族传统工业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19816月﹐地区召开了首届民族手工业生产会议﹐制定了发展地区民族手工业的措施。1989年﹐日喀则﹑江孜﹑亚东三县市城镇民族手工业集体企业数达18家﹐职工人数909人。日喀则市﹑江孜县城镇个体手工业从业人员1699人﹐18家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完成836.6万元人民币﹐比1980年增长了5倍﹐人均年收入突破2000元﹐企业形成固定资产530多万元。1999年﹐城镇民族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44.59万元﹐利润86.85万元﹐上交税金81.85万元﹐年人均收入4560元﹐形成固定资产795.44万元﹐积累273.6万元。目前﹐日喀则﹑江孜﹑亚东三县市城镇手工业从业人员已达2091人﹐地区内以常年性﹑季节性和副业性从事生产手工业的人数发展达7万余人。主要从事地毯﹑卡垫﹑氆氇﹑围裙﹑藏被﹔各种民族服装﹑鞋﹑帽﹔民族家具﹐金﹑银﹑铜﹑铁器﹑皮革﹑木碗﹑竹编等的生产加工。地区主要民族手工业企业有﹕ 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亚美民族手工业产品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地区手工业门市部)、日喀则市地毯厂 、江孜卡垫厂 、日喀则市后藏玉雕厂 、日喀则市金银铜器厂等。

             去年,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制作技艺与司马卓鼓舞、江洛康萨青稞酒制作技艺、朋必凉粉制作技艺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通过西藏自治区评审,被列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这些代表日喀则民族手工业精品的作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http://5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0/9/17/11/11/12bd0f38769g215.jpg
白银传统与闻名中外的扎西吉彩

 

            藏族是一个十分喜爱白银的民族。现在的很多普通家庭都有购买白银的能力,家中使用银器也为家庭增色。白银在西藏的日常运用是多方面的,小到耳环、汤匙、银筷、木碗包银、酥油茶杯、过年过节用的酒桶,大到几米高的佛像,都使用白银。

       在我们采访的一户藏民家里,热情好客的主人请我们品尝家里自产的新鲜酸奶。为我们倒酸奶的碗就包着银子。家里的橱窗里,也陈列着一套豪华的银器,这是过年时候使用的,遇到盛大的节日也会取出来用。吃肉的时候,用来割肉的刀十分漂亮,手柄和刀鞘也用白银镶嵌饰纹。家里有一匹赛马,马脖子的环佩装饰着白银物和绿松石。主人的媳妇有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名叫央宗卓玛,当她母亲用氆氇背起她的时候,我们看到她胸前的银饰,孩子的母亲说这也是纯银打制的。家里佛龛上摆设的佛像除了镀银之外,也有的是纯银制成。而日喀则就是全西藏最有名的出银匠的地方。

           在拉萨古建队,我们采访了两名来自日喀则的银匠,他们的家族,都世代从事银匠行业。拥有这样一门手艺,不仅需要长期刻苦训练,也有不传之秘的家族技法,并且各自拥有自己的声誉和客户源。但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开放,一家一户单独的作坊开始瓦解,工匠们开始了联合作业。一间作坊里,七八个匠人正在同时打造器具,金属碰撞出的火花和各种声音不绝于耳,这其中不仅有雕刻师,还有金匠、银匠、铜匠以及铁器浇铸师。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来自日喀则的首席银匠扎西说。现在,他们不仅在同一个屋子里工作,而且银匠也不单单只是制作银器了,还参与制作金器铜器,总之,能做的都做,扎西说。由于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技艺也得到了提高。
                                                                 .....节选,详细内容请关注《西藏人文地理》

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0/9/17/11/11/12bd0f2b191g21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