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邻居:推村的简单故事
撰文、摄影:诺亚
“推”是一个普通小村落的名字。2009年,受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的邀请,我们开展了题目为“走进世界上最高的村落——西藏推村”的活动,这次活动又把我的记忆带回推村。
2006年,我们前往西藏推村完成一个公益方面的计划。偏远的推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的达隆镇,距离拉萨有300多公里,海拔507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落。现在3年过去了,推村已经通电,自从2006年推村第一次有了两台电视机,老人和孩子们就不用再拥挤在狭小、寒冷的村公所看电视。今年10月,在普姆雍措再次冰封前,我们希望能够筹集到35台电视机。
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1/16/9/25/125aa2baec2g214.jpg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1/16/10/2/125aa3c5992g213.jpg
2006年那个冬天,在5—6级的大风中,我们离开柏油路驶上去推村的碎石路。由此,手机再没有信号,不得不停止了与队友的短信联络。
离开浪卡子去推村虽然是碎石路,但比想象中的好走,也许是去年以来降雪较少的缘故吧,2个多小时,我们就完成了75公里的浪卡子至推村的山路。翻过一座无名山,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跟不丹国交界的一座座6千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系雪峰近在咫尺,魔鬼眼睛般的普姆雍措一下子跳到眼前。我急切想证实许久以来对推村的想象:在推山的怀抱里,背靠着宁金抗沙峰,在普姆雍措边、面对着海拔6千多米的蒙达岗日雪峰,墙体洁白插着五彩经幡的民居,以及白云环绕期间、古堡一样耸立的推贡巴。
关于“推”
在49岁的白玛江措家,女主人益希拉姆、2个女儿阿珍和曲珍、最小的弟弟斯达多吉与丹曾罗布用腼腆的笑容、羞涩的目光欢迎我。家里还有一个男孩,出去放羊要几天后才回来。7岁的斯达多吉与4岁的丹曾罗布已经跟我混得很熟,此后的几天,他们俩是我最好的朋友。上过小学6年级,23岁的阿珍成为我的翻译。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千多年前有位活佛在这里修炼,逐渐,他有了很多的追随者,人们在寺庙周围形成了的聚居地,也就是现在村落的前身。活佛带着一位弟子在寺庙下方的一处岩洞中闭关修炼,每天只吃极少的糌粑。时间一长,徒弟受不了这样的清苦,就请求师傅,要求到寺庙上方条件较好的修行地去。于是活佛脱下袈裟,平铺在普姆雍措的湖面,让徒弟踩着袈裟走到对岸,并警告徒弟不能回头看。当徒弟踩着袈裟走到湖心时,由于恐惧而回头寻找自己的上师。这时袈裟迅速回撤,活佛为了不让弟子掉进湖里,奋力将袈裟向湖心推去,弟子才得以到达对岸。于是这个围绕着寺庙的小村有了它的名字:“推”。原来的寺庙也有了名字“推贡巴”(“贡巴”,藏语意为寺庙)。推村背靠的山丘也有了名字:“推山”。
http://185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1/16/10/3/125aa392a0cg215.jpg
在冬天,推村脚下的普姆雍措会结上厚厚的冰,撒上牛粪炭,人们和羊群就可以在上面通过。在传说中,普姆雍措与羊卓雍措是一雌一雄——普姆雍措是雌性,羊卓雍措是雄性。藏历每年3月15日,湖水就会上涨,两个湖就会连在一起,也就是当地人说的普湖与羊湖的相会。传说很浪漫。我希望每年藏历的3月15日,湖水真的会上涨。
到达推村的次日中午,我们同村民们一起开始安装电视、太阳能电池板,队友CK用GPS定位电台天线,孩子们则利用包装箱的泡沫板,在村公所的院子中玩耍。安装设备的间隙,王老师用卫星电话与RBC体育广播主持人志梅进行联通。午饭后,王老师与CK采访了村中惟一的僧人。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推村几乎看不到藏区应有的场景:处处是手握转经筒的人们。在这里,村民手里转动的不是经筒,而是纺线轴。我们听说,村中只有年迈的老人们才会拿起经筒,为村民祈福,关于这一点,在推村的工作中我却忘了去求证......节选,详细内容请关注《西藏人文地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