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车站·瞬间
(2022-05-01 09:32:47)阳光·车站·瞬间
所有的学校开学都有一段时间了,那些送孩子去异地读书的父母,应该平息了心中的那份惦记。
我在8月下旬到外地考察,恰逢开学高峰,两天内未买到火车票,出行的当天早晨,我们赶在第一班车前到了葫芦岛北站,买到临近中午的车票,提前了三、四个小时,索性进站候车,于是我便有了充裕的时间在车站内目睹那些父母与开学的孩子分别的瞬间。
候车的旅客听到播报,提起箱子、背上包松散地站成排,通过检票口进站,我坐在椅子里无意识地望着陌生的他们这样一批批地离开。
待习惯了环境后,起身在乘客休息区外围散步。候车的乘客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低头看手机或眯起眼睛听耳机。
上午的阳光穿过车站高大的窗户射进来,我就在窗前来回走动,这块与候车空间不同,铺着地板。觉华岛的航拍图片挂在墙上,构图和色彩都很清新。我想如果悬挂更多些宣传家乡的图片在候车室内效果会更好。我踩着地板上的阳光走,远离了乘客区。
远离了人群,与车站原来的检票口很近。偶尔有乘客寻找着出口转动门杠出去;也有家长伏在窗口向里张望,里面就有孩子拽着拉杆箱过去。我找了一个临近的座位坐下来。
哇,一长排全是学生,动车开往大连。孩子们文明地排成长队。我把目光集中到这长整齐的长队伍,似乎里面有女儿的身影……
我和妻子也曾这样站在门外隔窗与她送别。妻子会挤进门,躲着旋转门杠,让着临时外出的乘客,兴奋地与女儿说话,哪怕三两分钟,也不会放过。有时检票的长队已经开始移动,她依然站在那儿望着,看见女儿回头就挥手,女儿把包背在肩上很欢快地摆摆手。
我站在玻璃窗外,抿起嘴角作微笑状轻轻摆手。她反而调侃地嘱咐我:“老爸,这回没人帮你,你可要小心。”邻居们总善于传伙儿,“大闺女一回来,就把嫂子晾一边去了,看你闺女上学嫂子不收拾你的。”
是啊,孩子去异地读书,离开父母,证明她们长大了,而父母与她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也结束了。所以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相聚与陪伴。
接站与送站迥然不同。接站充满着期待与兴奋。每次接站的时候,父亲总是迫不急待去出站口,略微蹒跚地迈上台阶,点燃一支烟,不停地向站里张望。待大孙女一出现,他便年轻人一样笑着招呼着,孙女大方地跑过去给爷爷一个拥抱:“噢,我的爷爷!”爷俩会拉着手走过来。孙女则是大人般地照顾爷爷,略带搀扶地走慢点儿。
父亲不顾忌接站与送站,只要不去村里,生怕我们不带他,他会提前一两天张罗接送大孙女的。送孙女时,他会把自己在村上积攒几个月的开资预备好,动作缓慢地掏出来,一定要给孙女的。有一次,从沙发边的抽屉里着忙掏钱,一抬头磕到了窗户,立即渗血了。心痛了别人,他却毫不在意。
每次送站,他都会进到售票室,看孙女取票进站。我开车绕站前广场一圈再转到售票室前接他。人群中,满头白发的父亲会逆着人流,慢慢地下台阶,像完成一件大事似的,尚未站稳便习惯性点着烟,见车来便自觉掐掉上车。父亲的年纪大了,每天除了看电视,便无他事要做,接送孙女成为他最快乐的事。当然,他嘴上会说,没事坐车转一圈。所以父亲每次必须要去车站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的,也不应该拒绝老人的这份情感。而且这份快乐对于父亲来讲格外珍贵与幸福。
女儿当然最懂事,拉拢着奶奶与爷爷开着玩笑,坐在车上哄学生似的逗趣,哄爷爷开心。
现在送站,我已不再下车、不再趴在窗口向里张望。当我把车开到广场外侧,远远到会看到她站在玻璃窗前等待我们出现在她的视野中,我把车窗摇下来,放慢车速,一边招呼着车内的父母和妻子,一边伸出手与她挥别。母亲会隔着宽宽的停车场第一时间搜索到孙女的位置,“老爷子,大门边的窗户那儿!你孙女在那儿呢。”女儿挎着包,笑盈盈地盯着我们的车,远远地与我们招手。
也许只有我们把每次的送行都演绎成一部动人的影片。依然清晰地记得,她上小学的一幕,初秋的早晨,我把她从自行车的后座里抱下来,整理好红领巾,穿着一身黄衣服,戴着弯沿的帽子,背着大书包,顺着人行道,然后小大人似的快乐地向校门口走去,待到门口大槐树下,她定会转身回头向我招手。
时光荏苒,仿佛我们骑着自行车赶往温泉河边的小学校就在昨天,其实经历了多少风雪的早晨,经历了多少温暖的午后,也经历了那么多明媚的春光和丰收的秋色。那一转身微笑地招手,始终是父母与孩子间情感的表达,而父母始终被那一瞬间的转身而感动,感动到孩子的成长。
处暑过后,阳光变得干爽而明媚,一个上午的阳光都照射进北站的窗户。除了检票的广播大声播报外,候车的乘客通过验票口的安检,没有嘈杂,提起背包,寻着座位静候下来。临时出口不时会聚拢又一波家长,与候车室的孩子摆摆手,火车检票,她们才转身,否则哪怕就在那里望,也要多陪孩子在一起。
阳光温暖地照在窗外那些父母亲的后背上,前往异地求学的孩子微笑着与她们话别,登上即将开往某座心仪城市的列车。
一路阳光灿烂,前程锦绣。
2019年9月2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