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辽西边墙兴城段

辽西边墙是明代辽东边墙的一部分。
明朝初期,朝廷为防止兀良哈部(蒙古族一部,元朝灭亡后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南侵,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开始修筑辽东长城。
西起于山海关外铁场堡,东至北镇、黑山的一段成为辽西长城,又称西段长城。后来,为了区别“万里长城”,将辽西长城称为“辽西边墙”。辽西边墙沿海岸线20公里以内,从西南至东北斜跨兴城全境,长达50余公里。
辽西边墙西接长城,以今绥中县铁场堡为起点,一路向东北延伸,经兴城、锦西(今葫芦岛市)、锦州,到义县北面,向东至北镇以北与辽河边墙相衔接。
兴城境内的辽西边墙为毕恭开设(见《明史·列传》)。这些边墙分为石砌、土筑、木柞河口、山险无墙、要冲地段增设辐射等形式。主边墙在外(居北侧),系单边,称“一道卫”;辐边墙在内(居南侧),系双边,称“二道卫”。沿边墙内外设立烽火台,当时统称“烟墩”,是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的烟火传递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设在边墙以外的烽火台又称“信号站”;设在边墙以内的烽火台又称“接火台”。兴城市南大乡接火台村就是因为明朝时在此设立烽火台而得名,其墩台遗址尚在。辽西边墙上还设置举火台、四方台,台上有瞭望兵实时驻守瞭望,时刻注意敌方动向。边墙内还设有驻兵城堡。据《全辽志》记载,当时兴城境内共设有障塞操守(专门负责边墙守卫的特种兵)六千八百一十四人,辖边台一百五十座,接火台二十七座。
辽西边墙至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踏查时,多数边墙遗址仍清晰可见。
主边墙,西起绥中县牛彦章堡(今绥中县高台镇牛彦章村),穿越六股河进入兴城境内。入境后继续向东北方向延伸,经由高家岭乡(今称高家岭镇)半拉山、半山、南边壕子、北边壕子,后折向东南至棒槌沟,出高家岭,进入围屏乡。踏查时,在半拉山、南边壕子、北边壕子均有边墙遗址。边墙内南侧朝阳寺山巅有砖砌的烽火台高高矗立,保存比较完整。边墙外,北侧牛心山上也有土筑的烽火台圮址。边墙内有“新兴营”(在今绥中县高台镇牛彦章村)、“锦川营”(在今兴城市大寨乡花营村)城堡遗址。
边墙进入围屏乡后,向东延伸,经由团瓢子西沟与西南屯、杜家屯、下坡子之间,奔向官马山、再跨越官马山向东北延伸出围屏乡境进入南大山乡(今称南大乡)。踏查时,下坡子、官马山均有边墙遗址,官马山还有辐边墙遗址。边内东南有黑庄窠堡(今称黑庄科)遗址。
边墙进入南大山乡后向东北延伸,经由长垄村边里屯后折向东南直奔石腊山;后从石腊山向东北延伸,经由红旗门、边壕子、关家屯、前水口、后水口。越过烟台河至凤龙咀子,复延伸至后五台出南大山乡境。石腊山为主辐三道边墙汇合处,三道边墙坍塌遗址保存完整,并有四方土城遗址。从边里屯后边墙上烽火台向西南望去,边墙宛如一条长龙蜿蜒伏卧于山脊之上。边墙上还有4座烽火台清晰可见。此段边墙从石腊山至官马山长达8公里,坍塌遗址均保存比较完整。
边墙进入闻家乡(2002年兴城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闻家乡,辖区一部分并入南大乡,另一部分并入沙后所镇)境内,经由狼洞沟丘陵,至三道壕子出闻家乡境。狼洞沟、三道壕子均有边墙遗址。边内有仙灵寺堡(今仙灵寺村)遗址。边墙进入拣金乡(2002年兴城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拣金乡,辖区并入红崖子乡)经由裴家沟、大杨树、老烧锅之间,穿越边壕子西山、东山、北山出乡境。老烧锅南山、边壕子西山与东山均有边墙遗址。边内有团山堡(今红崖子镇团山子村)遗址。
边墙进入羊安乡境内,经由老和尚沟向正北延伸出乡境。此处有边墙遗址。边内有羊安堡遗址。
边墙进入红崖子乡(今红崖子镇)境内,从黑凤山南峰,北上跨越南峰与中峰,至北峰蜿蜒而下,北墙又分为主、辐边墙,折向东北穿越三道边河至张公岭出乡境。黑凤山北坡上存有千余米长的石砌边墙坍塌遗址。
边墙进入白塔乡境内,经由清水岘、白塔峪,奔向九龙山南麓,跨山出乡境。白塔峪后山有砖砌实墙遗址。边内有“兴水岘堡”(今清水岘)和“正安堡”(今白塔峪)遗址。
边墙进入元台子乡境内,从九龙山向东南延伸,经由上砟山、边北屯、又折向东北,经梁家沟奔向小盖州与灰山堡之间出境进入锦西县寺儿堡(今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乡)。小盖州后山存有边墙遗址。边内有“镇边堡”(今砟山)、灰山堡(今灰山)、双树堡(今葫芦岛市龙港区双树村)遗址。
经踏查,“一道卫”边墙跨越高家岭、围屏、南大山、闻家、拣金、羊安、红崖子、白塔、元台子共9个乡镇,沿边墙内部有9座驻兵城堡,腹地有羊安、双树堡2座驻兵城堡,沿海还有“曲尺河堡”(今望海乡曲河)、“盐场堡”(今盐场堡子)。可见当年的驻兵防守情况。
“二道卫”边墙(指辐边)从绥中县三道沟堡穿越六股河进入兴城境内。辐边北距半拉山主边墙4公里,南距清柳条边“老边”遗址处边门口屯3.5公里。辐边经由绥中县高台镇牛彦章(新兴营堡)至肖家岭与六间房之间,东奔兴城大寨乡花营(锦川营堡),又折向东北经后花营、东沟出大寨乡境。
辐边进入围屏乡境内,经由台子沟、云台寺向东折,穿越夏家沟至上台子出乡境。上台子有边墙遗址。辐边进入南大山乡境内,一直向东北向石腊山与主边墙相汇合。上述辐边为两道边墙,东西长14公里,与主边墙南北距离2至4公里。闻家乡三道壕子处也有辐边的陈迹。红崖子乡黑凤山北侧主、辐三道边墙遗址上分别建成头道边、二道边、三道边和小三道边屯,4个屯之间距离均在1公里以内。头道边屯因建在“二道卫”边墙的临河处,所以又称“边头子”。
纵观辽西边墙,工程之浩繁,可想而知。然而,它却只是辽东边墙的冰山一角。整个辽东边墙更是耗费人力物力无数。明政府沿辽东边墙设边堡98座,墩台849个,分兵驻守,但因主其事者急于求成,多“躁率苟且”“速成之功,随手倾圮”,可谓劳民伤财,边墙在军事上并未能充分发挥其防卫作用。却为后人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留下宝贵的历史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