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图片教育文化 |
分类: 想说就说 |
“被需要”的母亲
郑月红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卷“被需要”的题目,让我联想如今90有3的母亲,这个本该需要人照顾的老小孩,却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表现出渴望被人肯定的需要。虽然母亲不会高谈阔论,但有时“多管闲事”让晚辈们不理解而生闷气,又或她的“唠叨”被采纳时,那种“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的成就感和人生价值体现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母亲的脸就像小孩一样“一天变三遍”。对比母亲这种热爱生活、自我价值肯定的积极人生态度,我自愧不如。
不知从啥时起,母亲养成每天收看7点整上海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习惯。让人无法理解,即不出远门、又不用洗晒的她,知道天气好坏干嘛?慢慢发现,在得知近期哪里有高温或暴雨,母亲会持续关注相关信息。若有台风来了,赶紧叮嘱我,把阳台的花收进来……坐拥在大姐家一间10几平米的卧室里,母亲像个指挥官纵观全球风云变幻,对国内外的大小事“操心”,更体恤着身边亲人的温饱。
老邻居许尚忠叔叔,18年前写了《我的一生》自传体书,母亲最近看后直夸老许不容易。归还书籍我想用快递时,母亲则一脸严肃地说:“这么重要的资料交给外人,万一丢了怎么办,还是你自己送过去。”母亲的话,句句在理。于是我买了水果、带上书前往许家,并同时看望了住在同楼的徐桂兴阿姨。那天我刚回到家,徐阿姨就打来电话:“小红来看我了”。母亲之前淡定的神情瞬间喜上眉梢,还硬把买水果的钱塞给了我。
母亲不仅争强好胜还好学好用。和年轻人一样拥有两部手机,打电话的老人机和看图发片的苹果机。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学着输密码开机、看微信,当然也会按错键或乱发照片。最近我家装修,我把垃圾从6楼用滑轮运到地面的视频发在群里,小妹称奇,留言“垃圾从天而降”。没想到母亲对视频没留意,而“垃圾从天而降”六个字入法眼,于是心急火燎的打来电话,担心我闯祸乱抛垃圾。五四青年节那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母亲的“青春岁月”照,当听说别人对她曾经的“芳华”大加赞赏并点赞数不断攀升时,母亲像得了宝贝似地喜出望外。
母亲的好奇心也随年长逾加强烈。前阵她发现每月一期的《新华人》报纸没看到,担心是否节约开支把给老人的省了(新华书店退休人员),没想到写着母亲大名的报纸邮件还是到了。平日里母亲总拿着放大镜认真的看书读报,若看到报上有亲朋好友的文章或照片时,她必定读了又读,看了又看,还把报纸收好,并鼓励家人多投稿。有一天她认真的对我说:“《奉贤报》上刊登的“2018年奉贤区‘齐贤修身 传统文化润贤城’百场公益活动”的版面底色太花了,让老百姓对表格里写的活动内容看不清楚。”哇!好专业的意见,让我刮目相看。
二姐的外孙阳阳和大姐的外孙女晶晶分别是3和2岁的萌娃,他们即会在曾外祖母跟前争宠得到老人甜点奖赏,也会伸出小手把樱桃等好吃的东西塞进“太太”的嘴里。当看到哥哥和妹妹争抢玩具时,老人竟忘了自己是个“瓷娃娃”,急着上前干涉。看着满屋的玩具和新衣服,大人还在给孩子买这买那时,她会严厉的指出不要隔代溺爱。中肯的话语,母亲俨然像个幼儿教育专家。
现在母亲最不利索的是腿脚,毕竟10多年前装的金属股关节。身体的衰老和头脑的清晰,甚至听觉和嗅觉比年轻人还灵敏,这些会给母亲带来困惑。但她身上那种无处不在“被需要”的需求,并没有在步履蹒跚中减缓。看着身边有些同龄人脑力退化或离世,母亲在惋惜的同时更激发了求知、求新、求变的欲望。
母亲会追剧,刚看完电视连续剧《爱国者》,又追起《归去来》,不仅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心,还八卦着剧外演员的感情。我想,世界杯即将开战,母亲这个“伪球迷”曾经深夜看球,为进不进球而紧张的一幕会再现吗?哈哈,那时候,母亲才是她自己的“被需要”!
(2018年6月26日刊登于《奉贤报》古华风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