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是黑漆漆的,我们乘上第一辆载着群众演员的大巴开进了片场,按着年龄分组,这回我不能和女儿一帮宏迷歌友会的小年轻们在一组了。还没有定过神来,女儿已随着她们组先去指定的房子里换装定型去了。本想再和女儿交代几句,算了,现在这会由不得我了,一切行动听指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紧张和不安。在门外排队等试装的时候,突然听说同来的一位女同志,因为发现她的眉毛纹过了,而被挡在做群众演员之列,也就是说她今天就是白起早,白来了。有的人在为自己的侥幸而庆幸。后来,这位女同志通过她们领队去说情,还是特准了做群众演员。这个小插曲,首先的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了这个《色戒》摄制组的严谨,让我更加的有点提心吊胆的。等在试衣室的门外,我想摄制组会给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如果是旗袍,那就惨了,还不是要冻死了?轮到我了,服装师一看我自己穿的呢长裙和肉色连裤袜及黑的无扣皮鞋,也就说不用换他们的,就给配了一件红黑相间的长晴沦呢大衣,一条夹花的黑丝绒围巾和一只咖啡色小手提包。怪不得在车上时,一位老同志问我不是第一次来吧,我正纳闷他凭什么这么说?原来看到我的装索似乎有备而来,其实也就碰巧了。后来我发现一些老资格群众演员自己备着小包。轮到梳头化装,还好还是和我平时相差不远的发型,只是在前额的留海有着三十年代明显标记。正当我为自己的造型左顾右盼时,分开多时的女儿叫我了,呀!女儿也被梳成了和我相似的发型,正一脸的不高兴,说自己成了老阿姨,真倒霉。原以为穿上戏服,自己的衣服都要打包了,其实不然,这回摄制组还真人性化的,保暖的外衣和鞋子在正式开拍前都能套着,在拍摄的现场有人临时管服装。
吃过早点,休息等着后面一批批人员的到来。大约八点多点,全体集合,分配每个人的角色与岗位。女儿分在了A组,我在B组,正好在南京西路街上的两对面,对我们的要求是开拍时每人在街上行走约不到二、三十米的路程。想想这么简单,太容易了!很快李安带着他的摄制人马到场了。
本以为今天有这么多群众演员,戏可能由他手下人拍,谁知是由李安亲自执导,太幸运了,能一睹大导演的风采。第一次在镜头外看到李安,和媒体中看到的李安一样,少言,亲和、泰然。穿着印着《色戒》二字摄制组的统一工作羽绒服,带着有耳套的帽子(像绒线的),普通的长裤和冬鞋。只见他鼻子冻得红红的,一会一个人低着头,从拍摄的这头走到那头;一会儿坐在三轮车上一路比划着;一会儿站在摄影机前对手下说着......(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