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原因,小青年韩寒又拿中年人开涮了。上一次闹得很凶的所谓“韩白之争”,被一些人上升到了文学观念冲突的大是大非上来发挥,但我私下里还是觉得,小韩之所以发飚扁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喜欢一些文艺界中年人的做派。从这个角度讲,这次他把矛头指向余秋雨老师、陈凯歌老师和已故的陈逸飞老师,应该是上一次的恶气没出够的缘故吧。
虽然我看过小韩的文章后不一定喜欢他的说法,作为一个中年人,对他的做法会有种本能的不舒服,但我还是受了点刺激,因而总是忍不住去积极地思考:做一个中年人,怎样才能不遭人嫌呢?
一般来说,人一生当中的几个阶段中,中年是最不招人喜欢的。从表面上看,样子首先会变得难看起来,比如身材发福,比如脸皮打皱,比如头发变少,等等,所以会像余秋雨老师那样做一些让小韩看不顺眼的修饰。而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有地位的功成名就者会自以为是地教训人,会小心翼翼地提防人,有时也会不择手段地算计人,这让他们显得不宽容、不幽默和不好玩,甚至面目可憎。当然,这些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但要避免却很难。说实在的,有的时候,观点啊态度啊什么的,要改变一下并不像有些时候想的那么难,我觉得,人到中年,真正难改的,是多年来慢慢形成的一种心态和与这种心态有关的生活方式。而反过来讲,许多人到了中年以后,大家还觉得他们比较有趣,其实是他们的心态比较健康,没什么老气横秋的味道,在生活方式上也显得比较从容、好玩。
我不知道余秋雨老师和陈凯歌老师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所以不好对他们的中年妄加评论。他们毕竟是有地位的人,人民对他们有要求有期待,而他们可能又不能完全对此置之不理(他们那个年纪的人总归对自己会高标准严要求一些),所以,可能会活得比较累,做的事说的话显得不那么轻松、幽默,应该也是理解的。既然他们不是平凡人,已经成了偶像,那我们敬而远之也就可以了,犯不着为他们着急甚至生气。倒是前些时候看了个叫《失恋排行榜》的小说和电影,看到了另外一幅中年景象,觉得有点意思,忍不住要说上几句。
应该说,作为电影的《失恋排行榜》没有小说好看——唯一的例外就是片中的音乐。我超喜欢小说中洛的说话方式和冷不丁冒出的灰色隽语——幽默和智慧都是冷冷的那种。这种遍布书中的隽语让我随变翻开小说的任何一页,都会专注而兴奋,但小说变成电影后,故事从北伦敦移到了芝加哥,美国人不会像英国人那样说话,所以影片的味道比小说少了很多。
喜欢摇滚的人都在说这个小说或电影的好话,而我来说好话,不是因为我喜欢摇滚——我完全没有认真听过什么摇滚,我喜欢这个小说,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中年励志故事。
千万别因为看见“励志”两个字就误以为这是个什么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故事。已经35岁的洛不过是一个开了间小唱片行的小人物,和前面提到的那几位功名显赫的老师没法比,洛整天和自己的一堆唱片以及两个活宝伙计混在一起,最大的烦恼,就是和他住了好长时间的女友因为嫌弃他胸无大志离他而去,而他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和楼上那个粗俗的男人上床(后来澄清了这只是他的臆想)。也没经过太多折腾,洛的女人又回到了他的身边,洛则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他的伙计一起搞了乐队,日子好像也比以前过得滋润了。
我半年前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洛,并且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自己的生活肯定会收到他的影响,因为觉得他的生活很有意思——用为本书写序的郝舫的话来说,就是“酷”。洛的生活不是很光鲜的,甚至笼罩着一种灰色的失败感和忧郁,但这不妨碍他依然很酷,因为他很聪明,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唱片的痴迷,以及对自己那点小小爱好的沉湎,使他在面对很功利的社会时,能始终保持一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骄傲感。按照一般的标准看,他的确不是一个成功人士,甚至有点窝囊,但在我看来,他真的是一个有趣的人,想想这个世界正在一天天变得张牙舞爪飞扬跋扈般的无趣,而洛混到中年还能那么失败而骄傲,一门心思做自己觉得好玩但不来钱不显赫不成功的事情,真的非常不容易。我喜欢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中年生活方式特别带劲。
这个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我是不久前看的,里面洛的扮演者丘萨克的造型和我在书中读到的洛有些出入,丘本人虽说也快满40了,但长得太俊朗,没有小说里洛那种散淡、忧郁和落没的中年感——这种很特别的味道在丘的表演中几乎找不到。所以,作者霍恩比那种漫不经心而又诡异黠慧且充满反讽味道的行文格调,在电影里面,就无法得到像在小说中那样充分的表现了。
好莱坞的电影,一直都有一种“中年关怀”情结,许多一线大牌都有比较出色银幕中年形象,为此,其中不少人也成了中年的形象代言人,阿汤叔是一个,他的《西雅图不眠夜》应该是代表作了,这个片子我看得很迟——我以前从不看这种片子的,而且正好在我人生出现中年危机感的关头。我记得那晚上看完这个片子的时候,心情有点不平静,就把结尾的那首歌的词,用短信发给我姐,她在千里之外的回复,令我不再觉得漫漫长夜是如此难熬了——就像这个电影给我感觉一样。
不错,中年人最麻烦的就是夜晚。白天忙忙碌碌一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样子,可一到晚上就拉稀。我看《失恋排行榜》的时候,就特别留意洛的晚上是怎么过的。他女朋友离开他的时候,他的夜晚也比较难熬,但他有自己对付的办法,他有很多唱片要捣持。每当他过不了人生的某一个坎的时候,他庞大的唱片收藏成了他救命稻草,他无休止地对其进行毫无用处的分类,没完没了又自娱自乐地炮制各种主题的音乐排行榜,慢无目的地制作出一盒盒拼盘磁带,这样,一个个漫漫长夜就这么被他收拾掉了。看完《失恋排行榜》后,我自己的生活就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搜碟的力度明显加大了。随便什么样的CD,只要听得稍稍顺耳,看得有点顺眼,就搬回家胡乱堆在那里,往往是上次淘回来的还没有全部听完,新货又到了。每天摆弄它们成了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知道,以后肯定会更重要。
我一直觉得,对于大多数不是从事音乐这个职业,也不靠音乐吃饭但无端喜欢玩玩唱片的人是很酷的人,而我自己很早就想把自己变成这样一个人。以前我在南昌大学教书的时候,就有一个同事和我一样非常好这口。大家其实都不怎么懂音乐(他比我懂一点),但就是喜欢瞎折腾——把一点钱、时间和精力,都搭到这样完全无用的乐趣上了。对我而言,他就是我身边的洛,当年和他一起混的时候,我才20出头,他则差不多50多岁了,事业一点都不成功,很多人30来岁就当上教授了,而他还刚刚凭着在学校里熬的年头长而当上个副的教授。但他真的有学问,而且重要的是,有趣。
我身边的另一个洛,就是我的老爸。他在我老妈的常年不断的唠叨甚至逼迫下,竟然能够成功地把自己的水利专业撂到一边,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奇迹。整天没事一样乐此不疲地去研究一些跟他教的课完全不沾边的诗词韵律,他在自己50来岁那些“关键”的年头,把宝贵的寒暑假时间都耗到实验室里了,不是搞科研,而是做他喜欢但实在很不靠谱的木匠活儿,我为了支持他而一直使用了他做的书桌好多年,而和他的木匠活一样没有长进的是他的专业,后来终于评上了副教授,不过同时,他也退休了。
中年难过,中国人的中年尤其难过,而今天中国人的中年,那叫一个难上加难啊。那些刚过30岁——甚至还不到30就早早成为“房奴”的“前中年”就不去说了——一些媒体说他们“活该”,我觉得就像小韩扁“三个中年男人”一样,有点不是很厚道。而另一种中年——“后中年”(奔5一辈),其中很多人经过多年奋斗,如今已经事业有成品位不俗也够风光,唯一感到有些不足的,就像韩寒说的那样:“无趣,不坦诚,精明狡猾,缺乏想象力和没有幽默感”,一句话,不怎么有“人格魅力”。我本人现在正好处在一个转型期——从“前中年”向“后中年”转,我不指望自己的人格有多大魅力,但我还是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不取悦于别人但至少要取悦于自己。先前看到许多“后中年”中有趣的人不多,曾一度很灰心,但自从读到了洛的故事,我觉得有戏。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53e3edb6010003qz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53e3edb6010003qz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