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满清以降(二)

(2007-12-27 23:10:33)
标签:

河南历史

王铎

琅华馆贴

侯方域

桃花扇

李香君

壮悔堂

文化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满清以降(二)

 

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河南省孟津人,清初著名书画家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克北京,不久顺治帝将清朝的首都从沈阳迁到北京,清朝正式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面对着“蛮夷”夺取政权的事实,汉族知识分子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他们中如史可法、夏完淳等人坚决的守住“华夷大防”,宁死不屈,为旧政权敬忠到死;而如洪承畴、范文程等人却选择了效忠新政权,为满清充当爪牙,帮他们夺取江山。不过更多的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他们既对旧主充满了留恋之情,又不得不承认新政权夺取天下的事实,他们中虽然也有不少人做了新政权的官,但心中总是充满了忧郁和愧疚,这中间王铎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

  王铎的祖上是山西的名门望族,在明初洪洞大移民时,王铎的十世祖王成起举家迁移到了洛西,子孙遂为河南人。早年的王铎勤奋好学,年届而立就高中进士。起初在官场上,他也算是一帆风顺,但明末的政治已经腐败到了极点,王铎根本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就回到了老家。

  公元1641年,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攻入河南境内,王铎不得已过起了逃亡的生活。在逃亡的途中,朝廷又征召他入京为官,不过还没等他到达北京,明朝就灭亡了。王铎遂一路向南投奔了南明的弘光政权,出任礼部尚书,不久升为大学士。可是弘光小朝廷并没有支持多久,在清军攻破扬州后,兵锋直指南京。王铎见大势已去,就和另外的一个大臣钱谦益开南京城门向清军投降。

  入清之后,王铎受到了顺治帝的礼待,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累进为少保,但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王铎知道,自己的投降行为是他一生都无法洗清的污点,那些前明的遗老遗少更是把王铎看做是鲜廉寡耻之辈,所以虽身居高位,但王铎一直是郁郁寡欢,最终找了个理由请假回家,不久死在了故里。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满清以降(二)

  

王铎的《琅华馆帖》

 

  王铎一生的经历可谓坎坷,但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艺术成就。尤其在书法方面,他与董其昌并称为“南董北王”,为当时的一代书法大家。明末书坛受董其昌书法的影响,追求所谓俊骨逸韵。王铎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为标帜,追求雄强、激烈的风格和对动荡的内心生活的表现。王铎一直不断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后受米芾影响,使之成为创造个人风格的有力支点。他极重视向优秀传统学习,其行、草书有很高的成就,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他对笔画结构十分敏感,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还兼画山水,兰竹。他的书法作品后流传到了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地,倍受当地书家的推崇。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满清以降(二)

 

侯方域,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明清间著名文学家

 

  一部《桃花扇》让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可谓家喻户晓。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祖父、父亲都做过明朝的高官。少年时的侯方域跟随父亲生活在北京,由于善做诗文,年纪轻轻就颇有文名。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侯方域到南京参加乡试,并在那里结识了秦淮名媛李香,两人都为对方才情所倾倒,遂私定了终身。当时的南京为人文荟萃之地,年轻气盛的侯方域怀着一腔热血参加了进步社团——复社。不久南京发生了驱逐阉党余孽阮大铖的事件,为了自保阮大铖积极的拉拢侯方域。但在李香的劝阻下,侯方域认清了阮的真实面目,毅然的拒绝了阮的贿赂,阮遂对侯方域恨之入骨。

  公元1640年,侯方域回到了老家商丘,此时的河南正是李自成与明军进行决战的时候,侯方域的父亲侯恂被任命为总督率领着军队坐镇开封与农民军展开血战。为了儿子的安全,侯恂让侯方域再次回到南京。

  明朝灭亡后,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侯方域的仇人阮大铖得势,疯狂的打击报复当年驱逐他的人,侯方域见势不妙就投奔了史可法。后来又辗转回到了河南。

  清朝建立后,侯方域曾为清河南总督张存仁出过谋划过策,也曾参加过清朝的乡试。晚节的不保,使他的人格受到了质疑。后来,侯方域回到了故乡,建“壮悔堂”,取壮年悔恨之意,遂潜心于学问,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终有大成,在当时就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推崇,被尊为“国初三大家”。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满清以降(二)

 

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内的侯方域故居——壮悔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