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河南历史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复兴古文台阁体 |
明朝疆域图
明永乐、成化年间,形式典雅华丽,内容以粉饰太平为主的“台阁体”文风,长期统治文坛,给文学带来危机。一些文学家发起了文学复古运动,反对“台阁体”文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这其中的领军人物就是有“前七子”之称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他们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主持明代文坛百余年,天下文人皆争效其文体。其中李梦阳和何景明是“前七子”的领军人物。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先世居甘肃庆阳,后迁居开封。他自幼聪敏好学,22岁时高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任江西提学副使。当时的明王朝正是弘治、正德年间,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刚直的李梦阳对国家的动荡十分的痛心,对残暴贪婪的贵族官僚们非常的愤恨,他不畏强暴,屡次上书朝廷,指出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痛斥腐朽的官僚贵族,因此得罪了权贵,在政治上屡受打击。但不管经历什么样的挫折,李梦阳始终不改自己高洁的品性。
黑暗的政治环境使李梦阳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他只好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文学创作上来。为了改变华而不实的“台阁体”和呆板的八股文对文学的束缚,李梦阳积极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阔心胸眼界,为扫除当时不正的文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起数落的宦海生涯使李梦阳对现实的认识十分的深刻,这些认识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所做的古诗与乐府有很多富有现实意义,具有相当的成就。而他一生与权贵抗争,虽屡遭大难而终不改其志的精神也足称的上是封建士大夫的楷模。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河南省信阳)人,20岁时就中了进士,先后做过中书舍人,陕西提学副使,为人性耿介,鄙荣利,跟李梦阳一样,何景明也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非常的不满。他们二人都倡导古文的复兴,但也曾发生过分歧,何景明反对李梦阳一味摹拟古人,不思创新的行为,也因此两人产生了矛盾,不过到了晚年的李梦阳自己也感觉到了错误,并进行了改正。
何景明倡导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他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给文学改革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又号平厓。别号河滨丈人,
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明大臣,思想家
王廷相自幼“丰姿秀发,聪慧奇敏”,13岁补邑庠生,29岁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他“文有英气,诗赋雅畅”,跟李梦阳、何景明一样,反对台阁体,主张改革文风。正德年间,由于反对奸宦刘瑾,遭到了贬谪。刘瑾被诛杀后,王廷相被诏为御史,巡抚陕西,所到之处“清查淹禁狱囚,惩治贪官污吏”。后来转任山东提学副使,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提出“学者读书当以经国济世为务”,坚持初学以正面教育为主,教师应“以身作则,正己安人”。对“育才、选才、纳才、用才”等有一系列的论述。在任湖广按察使员时,他兴革利弊,湘民呼为“青天”,累官至兵部尚书,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治边措施。在升任太子太保后,王廷相仍不改其正直的本性对严嵩、张瓒等人的贪污奔竞之风,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终为奸臣所诬陷,被削职为民。返乡之后,王廷相潜心于学问,老死于故里。
王廷相是明代一位通学大儒,史称其“博学强识,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邹程朱之书,皆有所论驳”。尤其在哲学上,王廷相继承了王充、范缜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吸纳孔子、朱熹哲学思想之精华,成就非凡,是中国哲学史上独放异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