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岳飞
公元1135年,时年只有32岁的岳飞已经是10万大军的统帅了,面对破碎的山河,暗弱的朝廷和饱受异族欺凌的百姓,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把一腔的热血和抱负都写在这首《满江红》里,虽然他知道前方的路是如此的凶险和难行,但自从他的母亲将“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刻在他的身上之后,他就决定以此生报效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公元1138年,岳飞的北伐大军途经南阳,路过武侯祠,早就对诸葛亮非常景仰的岳飞自然要到祠中去拜谒一下这位蜀汉的忠臣。进入祠中,岳飞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拿起了笔书写起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前后出师表》,写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时,岳飞已经是泣不成声了,在这一刻他思接千古,仿佛与诸葛武侯神交于斯。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同样是在大厦将倾之时,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此时的两人超越了时空重合在了一起。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感情的岳飞,在写完了《前后出师表》之后,又用尽了全力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撂下了笔,毅然的离开了武侯祠,继续率领着大军为自已收复“旧山河”的理想奋斗去了!

《过零丁洋》--文天祥
岳飞之后过了100多年,南宋王朝的宰相文天祥被元朝的军队抓住,在押解的途中经过了一个叫零丁洋的地方。当时元朝的主帅逼着文天祥给宋军将领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祥接过纸笔,刷刷点点的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以表达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情怀。这位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状元,用他的铁骨证明了自己的气节,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不敢再难为他。
后来文天祥被押到了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以高官厚禄诱降,但文天祥终不改其志,最后死于大都。文天祥在关押期间,受尽了折磨,但是历史上那些为了国家、民族而死的忠臣们的高大形象屡屡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忍受着一切的折磨和利诱,并在狱中写下了另一篇千古不朽的诗作《正气歌》,在这部长诗中,他描写了多位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并以此来表达自己追随先贤,为国尽忠,绝不投降的意志。

《边中送别》--袁崇焕
文天祥死后又过了300多年,中国再次到了朝代更替的时节,大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几乎以一人之力对抗着正在蒸蒸日上的八旗军队。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着八旗铁骑绕过了袁崇焕防守的宁锦防线,出其不意的绕道进攻明朝的首都——北京,接到敌情的袁崇焕立即率领着9000骑兵,日夜兼程救援北京。这年的10月,袁崇焕的9000骑兵与皇太极的十几万大军鏖战在北京城外,经过殊死的拼杀,终于击退了八旗军的进攻。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八旗军退兵不久,袁崇焕就被逮捕了,并最终被处以极刑。原来多疑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反间计,认为袁崇焕投敌叛国,处死了这位忠臣。在行刑之时,袁崇焕口占一绝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就是在生命将要完结之时,将军仍然想的是守护着祖国的东北,为国尽忠。
或许一个王朝的灭亡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绝不是哪个人可以通过一己之力挽回的,但那些在大厦将倾之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誓与旧政权共存亡的忠臣们还是得到了后世百姓们的景仰,非是人们不懂得朝代更替的规律,而是人们从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忠贞不屈的精神,一种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人格,这种人格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虽屡遭变乱却仍能屹立不倒的精神源泉,这些铮铮铁骨的忠臣义士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