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书论史
(2024-06-22 11:31:40)分类: 书法天地 |
第一节汉魏六朝书论
著名的书论著作有汉代崔援的《草书势》(已失传),赵壹的《非草书》,曹喜的《笔论》(已失传),蔡邕的《小篆赞》《大篆赞》《隶书势》《笔论》《九势》;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传为东晋卫夫人所著的《笔阵图》,传为东晋王羲之所著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南朝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珉的《行书状》,虞和《论书表》,王僧虔的《书论》《笔意赞》,梁陶弘景所著《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梁袁昂《古今书评》,庾肩吾的《书品》等等。
赵壹(本名懿,因后汉书作于晋朝,避司马懿名讳,故作“壹“字)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东汉辞赋家。
《非草书》中所说的草书,应是章草。当时章草渐渐流行,学书者全都以杜度、崔瑗的草书为法,赵壹认为其法远离古法,不是圣人所为,所以著文予以抨击,想要返回到仓颉,史籀时代,但书法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赵壹文章虽然流传,而他的理想却无法实现。
蔡邕的书学著作《小篆赞》《大篆赞》《隶书势》《笔论》《九势》,现只有《笔论》《九势》两篇流传,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汉代书论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观点,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笔试势》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
《九势》是蔡邕论书著作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书法史上最有影响的书论之一。主要论述了运笔规则,或称“九势八字诀“。在文章中,蔡邕首次提出了书论史上许多著名的理论和观点,比如“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理论,“转笔“、“掠笔“、“疾势“、“涩势“、“横鳞“等用笔方法,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的结字方法。这些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为以后的 为以后的此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蔡邕在《九势》中还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的观点,强调书法艺术源于自然,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卫恒(?-291)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书法家,官至黄门侍郎,其父卫瓘,弟卫宣、卫庭等都是著名的书法家。
《四体书势》原文收入《晋书》。探讨了汉字的构成,字形字体的演变,并评论了西晋以前的书法家。在《四体书势》中,卫恒论述了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字体的起源和一些遗事,并加以评论。其中篆书的势赞记,为蔡邕撰写,草书的势赞记为崔瑗撰写,而古文字的势赞和隶书的势赞为卫恒自己撰写。
西晋索靖撰写《草书状》,又名《草书势》《书势》等书学论著。《草书状》全文收入《晋书》。索靖所言草书乃为章草,而非今草。在文中,他论述了草书的流变,文章收势急促,让人感觉似乎不很完整。
卫铄(272-349),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隶书,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习书法。
《笔阵图》主要论述了执笔用笔之法,其中论述的七种基本笔画的具体形象要求,影响深远,对以后“永字八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撰,至今作者无确切考证。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在书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在笔先“的创作观点,指出“状如算子“的点画写法,整齐划一是字匠作法。文中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同时还提出了书法理论对创作实践的促进作用;论述了书写草书的要领;指出字体间互通,相互映发的关系;并以自己学书的经历,论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的重要性。
《书论》提出“书须存想“的观点。是说书法创作要先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论述了书法创作中一字、一行、全篇的呼应变化。
《笔势论》分为创临、启心、视形、说点、处戈、健壮、教悟、观形、开要、节制、察论、譬成等12章,论述了用笔、布局之法。提出“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的创作理论。
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或作《古来能书人名录》,记录了秦至晋的书法家,共69人,并著录了他们的书迹。
虞龢,南朝宋会稽余姚人。官至中书侍郎,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论书表》是虞龢上宋明帝之表。前面部分论古今书家及二王书的真伪。中间部分叙述当时搜访的前代书家名迹情况,所得帖中字数,并编次二王书及羊欣书卷帙,旁及笔墨纸砚。最后记录二王书艺遗闻轶事。近代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认为此文文气不连贯,疑其有脱漏。
《笔意赞》收入《书苑菁华》,一序一赞,仅100多字,以《告誓》和《黄庭》为范本,论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学书的方法,如器具的选择与使用,字帖的选择与特点,用笔的标准及结字的方法等问题。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创作与鉴赏的理论的观点;提出了书法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书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笔意赞》是王氏书学论著中的代表,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书》收入《书苑菁华》,论述了自东汉至南朝宋的约40位书家的成就、特点。论述比较客观、公允,此书品评书家的方法,亦为后世所推重并继承。
《与梁武帝论书启》是南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萧衍,讨论钟繇、王羲之等人书法优劣得失的书信,其中不乏精辟之论。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南朝梁武帝萧衍撰。对书法技巧和钟繇、王羲之书艺成就并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颇为精到。
《古今书人优劣评》,又作《书评》、《评书》,收入《佩文斋书画谱》、《书苑菁华》、《墨池编》,名称不尽相同,所评书家的人数也有差别。收入的书家及评语多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大致相同,但比其收入的书家多。收入从汉末到南朝梁的书家30余人。此书唐以前未见著录,始建于宋《淳化阁帖》。有疑者认为此书为后人据袁昂《古今书评》增益而成。
袁昂,本名千里,后改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齐梁二朝,齐官吴兴太守,梁任司空。谥穆正。擅长书画。所撰《古今书评》一卷,书法品评著作。是 奉皇帝之命品评历代书家之作。所评书家从汉末至梁的二十五位书家特别推崇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与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多有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