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鹿得鹿,养马得马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上期“七卦”扯了秦始皇为何坑儒,这次聊聊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如何坑爹。
二世坑爹的方法很简单:把亲人当仇人,把坏人当亲爹。
他继承皇位靠的是阴谋,再以谋逆之类的罪名把自己二十多个兄长全部处死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阳谋。
胡亥杀人比他的老爹更随意。为此司马迁使用了一个有创意的词语:行诛。什么意思?就是走到哪杀到哪,想到谁杀谁,看谁不顺眼杀谁。
杀人是为了给官场换血,他认为只有自己提拔的人才会对自己臣服。
给他出这个主意的人是丞相赵高,难怪这主意“高,实在是高”,高到整个国家处处恐怖、人人自危。
赵高不仅主意高,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也高,因为他以自己独特的演技创造了一个叫“指鹿为马”的成语。
为给自己立威,在一次朝会上,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陛下,送你一匹漂亮的马。二世看看乐了:丞相你糊涂了吧,把鹿说成马。赵高装着满脸糊涂,问在场的大臣:你们说说,这是鹿还是马?
大臣的反应分三种:有的沉默,有的说是鹿,有的顺着赵高的意思说是马。事后赵高私下将那些说是鹿的人罗织罪名给法办了,果然,“后群臣皆畏高”。
日语有一个词语“八嘎”(抗日题材的电影中鬼子常常吼一句“八嘎呀路”),直译“马鹿”,意译“傻子”。
看来日本人对“指鹿为马”故事的理解是,秦二世很“二”。
我看是创造这个词语的日本人自己才“八嘎”,因为二世或许有一点呆,但是一点都不傻。
他一旦发觉有臣子把他当傻子,杀起人来可是毫不手软。
比如,刘邦在打进咸阳之前,曾经派人偷偷与赵高沟通,希望与他里应外合。赵高怕事情败露被皇上诛杀,偷鸡不成反丢一条命,于是称病不敢朝见。
可见,赵高很清楚,胡亥“大事不糊涂”。
二世给赵高以创造成语、遗臭万年的机会,不是“二”,而是“爱”。
如果让胡亥给赵高唱一首表达内心的歌,必定选“you are my super star”。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这是始皇帝亲自指派的。
始皇帝是一个工作狂,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批阅120斤以上的奏章才能休息,哪怕是在巡游的路上。有专家折算,120斤竹简,有20万字的内容。而且,为了能够与神仙幽会,他成天行踪不定,神神秘秘,“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可以想见,这样的父亲怎么有时间与孩子共享天伦。
父爱缺失,导致胡亥心灵饥饿,在他心里,太阳最红,赵老师最亲,以至于后来赵高发动宫廷政变派人逼他自杀,他的第一念头竟还是想见见丞相。
何况,赵高确实是一个值得崇拜的高人。
作为一个宦官,赵高下面能力如何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上面能力超强,他心思缜密,办事利索,而且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法律专家。
有一回赵高犯案按律当斩,始皇帝考虑到人才难得,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还把他留在身边担任机要秘书兼车队队长。
始皇帝爱惜人才,秦朝可谓人才济济,但真正受到皇帝器重的却都是一些像人一样的豺:要么擅玩阴招如赵高,要么贪权使诈如李斯,要么不惜民力如蒙恬。
之所以如此,只因始皇帝是一个重实用轻道德的领导。他想到过得道升天,却从来不会想到尊道顺天。
不仅始皇帝如此,自从开启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以后的秦国当家人都只相信霸道,把谈仁义道德的王道看成是过时的古董。用赵高告诫二世的话说,“今时不师文而决于武力。”
没错,秦人尊崇的治国理念是法家思想。
法家强调威势、权谋和功利,主张严刑峻法。秦国兼并六国之后,“攻守之势异也”,但历史的行进具有强大的惯性,何况从嬴政的童年经历看,人性的阴暗已经司空见惯、深入骨髓。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作为始皇帝的儿子,讲仁爱的长子扶苏没人扶持而阴谋家的学生胡亥能继承皇位,这何尝又不是历史的必然?
胡亥一上位,就以尊上的名义坑爹。除了前文所讲的滥杀忠良,还大兴苛捐杂税、繁徭重赋、严刑峻法,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直至各地揭竿而起,天下大乱,终于众叛亲离、身死国灭,应了八年前算命先生的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
老彭不相信封建迷信,却相信因果,相信历史的进程有其内在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