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一件小事》有感

(2014-12-17 22:56:25)
标签:

杂谈

风气

衙役

http://s9/mw690/001lmbacty6OsF2Ehlu38&690

鲁迅先生的短文《一件小事》,初中时在课堂上学过,老师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底层小人物高贵的品格,和一个小知识分子反照自身后心灵的升华。如今几十年后重读,除了老师教给我的理解,我又有一些新的感受。

文章讲的是一起小的交通事故,人力车夫的车把将一位头发花白、衣服破烂的老太婆挂倒在地。按照文章中“我”的所见,这起事故老太婆也要负不小的责任,因为她是突然横过马路;老太婆身体应该没有大碍,只是风吹起的衣服挂在车把上,“慢慢地倒了”。而且整个过程除了坐车的“我”,再没有第二个旁人看见,而“我”又急着赶路,催着车夫不要多事。

也就是说,车夫完全可以逃逸,一跑了之,逃逸后既不存在法律风险,也不需要担负太多的良心债。

但他似乎连跑的念头都没有,马上把老太婆搀扶起来,听她说“我摔坏了”,就扶着她上附近的巡警分驻所。

作者从车夫的反应看到了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小”,而我重读这些文字,从他们的举动中产生了疑惑。

如今我开车,最怕碰的就是老人。因为社会有同情弱者的普遍心理,似乎一旦挨着老人,不管是谁违规,都是驾车者的责任。特别是前几年屡屡出现好心人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后,我这种怕老人的心态就更甚。

所以,如果我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一走了之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而且听老太婆说“我摔坏了”,就更加怀疑她是不是要讹诈我,也许她原本就是在“碰瓷”。

再说,就算我当时良心过不去,想要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绝对不会像那位车夫一样立马上警察局,而是首先选择与老人谈判,问她有什么要求和条件,只要她的要求和条件不是太过分,尽快私了,不留后患。不到万不得已,警察局是那么好去的吗?那会另生出多少麻烦啊。

老太婆也很配合,二话不说跟着车夫上警察局,两人似乎全然没有“衙门深似海”的惧怕,而只有信赖警察局的默契。

这时走出一位巡警,告诉“我”车夫不能拉客了,让“我”另外雇车。为车夫的行为所感动并自惭形秽的“我”突然从口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请他转交给车夫。

民国初期的铜元面值有大有小,而且与清末铜元混着流通,我不知道“一大把铜元”价值几何。不管怎样,应该比“我”该付给车夫的雇车费高出不少。“我”毫不犹豫就把这一大把铜元交给了巡警,难道不担心这笔钱被巡警私吞?如果他根本不告诉车夫有这笔钱,自己拿着去买包香烟,喝一顿小酒,就算“我”事后找过来查询落实也无人对证,何况按当时情形可以判断,“我”找过来查询落实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如果是我,我会把铜元直接塞给车夫然后转身走人,这样才踏实、心安。

或许是我小人之心。但这个细节透出的信息,让我们看的衙役形象与我过去头脑中固有的认识相距甚远。

那个时候社会风气还很淳朴,底层民众还很厚道,政府或者说至少基层衙门还没有腐败透顶。这是我重读《一件小事》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在初中课堂上一遍遍反复地读、老师反复地讲解时所没有的。

是我的理解力增强了,还是我的心性变复杂了,亦或是其他原因?

我不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