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效法者即使一丝不挂,弄姿卖骚,却再也露不出干露露那种气势那种气场那种气味。多少美女为此疑惑不解,黯然伤神。
http://s1/bmiddle/496a9624x7aca67736140&690
关于争论
我很少与人争论,也不喜欢争论。
争论无非是两种情况:是非之争和意气之争。如果是前者,不用争,只要相互沟通实际情况。如果事实清楚之后,双方仍旧不能达成共识,那就是双方的眼光、识见、观念和立场等存在差距,而这些,与人的素养、学识、性格、社会角色、自身条件和利益格局密切相关。所有这些,都不是短时间的争论能达成一政致的。
至于双方因为情绪对立、互不服气、积怨未消或争身份、保颜面而故意相左,我说东你偏要向西,凡是我赞成(反对)的你都要反对(赞成),这种情况就更不必争论。这时候较量的是权力、暴力或耐力,谁更强势,谁就占上风,与对错是非无关。
现实生活中,说谁与谁通过争论达成意见一致,其实是双方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达成一致,或者更多的可能是,双方或其中的一方迫于某种压力和考量而作出了妥协。
关于魄力
所谓有魄力,实际上是敢于赌的正面说法。
"赌"这个字似乎有贬义的倾向,可生活中定主意、作决断时时都有赌的成分,只是赌本有大有小而已。比如到菜市场决计买一斤小白菜,就带有赌的意思,赌没有价格欺诈,赌份量合乎家庭需要,赌没有毒素等等,只是其中的"赌性"微乎其微而让我们没有意识到是一种赌。
因为许多事都是赌,有的人敢于赌,天塌下来都不怕;有的人不敢赌,买棵大葱也要犹豫半天,于是形成有的人有魄力有的人没有魄力之类的差别。
有魄力,或者说敢于赌,又分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人具备独到的眼光,比一般人高明,在别人看来不可能或者胜算不大的事,他却看到了胜算的可能和决胜的途径,于是排除阻力,果断决策,最后如愿以偿。这种人是真有魄力。
还有一种所谓魄力,看似果断,看似有担当,实际上是不管胜负、不顾后果。这种人由于无需承担后果,或者为了面子意气用事,或者糊里糊涂自以为是,于是压制异见,脑袋一拍:"就按我的办",并自鸣为"有魄力"。其后果可想而知。
遗憾的是,几十年来笔者看到的"有魄力"常常属于后者。
关于劝诤
《孝经》云:“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无论是作为同事,还是兄弟,当诤友,方为对对方负责。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所求相同,意气相通。如果对方不求令名,只要一时虚名;不葆其家长盛不衰,只求眼前苟且,则诤友难当,弄得不好反而交恶。
唐太宗之所以拥有魏征这个诤臣,在于双方有共同目标,“将崇极天之峻”、“永葆无疆之休”,也就是要开李唐天下万世之太平。
同样是皇帝,隋炀帝不仅没有魏征这样的诤臣,甚至连皇后妃子也不敢跟他讲实话。中原大乱,炀帝躲进扬州偷欢。卫队叛乱,宫女闻讯,立马报告,炀帝听后竟说:你一个宫女,懂什么国家大事。将其杀死。又有宫女向萧后告急,萧后说:事已至此,报告何益。从此再无人向炀帝讲实话,直至其被叛军勒死。
目标不同,诉求相悖,所思所想风马牛不相及,则所言必不相惬。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劝诤亦如此。
关于忠诚
我总觉得,"忠诚"一词,是一种很泛道德化、很私亲的表说。
传统社会人与人、人与集体是一种隶属、依附关系,人对人、人对集体的忠诚度,关乎人的品性,下对上、个人对集体需要无条件地忠诚,否则就是"不义"、"奸佞"、"小人"。
而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同时双方之间也是有限的责任关系,因此不能再以忠诚与否来评判人的是非对错、品德高下,而应该代之以"诚信"、"守约"来要求。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他们只有首先忠诚于自己的合法权利,才有可能忠诚于他人和集体,正如一个人只有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他才可能珍惜别人的生命。
所以,如果一个员工竭力争取自己的合理利益,或者在本单位得不到自己的预期和外面有更好的平台而跳槽,我们不能责备其"不忠诚",只要他履行了合约,干完该干的事。
当然,笔者无意贬低为了领导和集体而牺牲自己个人利益的品德及其价值,而是说,当有人不愿意作出这种牺牲的时候,我们不能施之以"不忠诚"的道德跶伐。
事实上,在人们的法制意识普遍增强,选择越来越多,自由度越来越大的今天,若管理者还在强调员工的忠诚度,只能说明其观念的陈旧和管理手段的捉襟见肘。
关于模仿
国人爱模仿。干露露一露走红,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成了年轻女性的卖肉场。据说,在各种展会上,裸模比观众还多。
可是,效法者即使一丝不挂,弄姿卖骚,却再也露不出干露露那种气势那种气场那种气味。多少美女为此疑惑不解,黯然伤神。
有一句流行语叫"成功不可复制"。我说此言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说它没道理,是因为,既然经验可以学习,教训可以吸取,榜样可资楷模,成功怎么就不能复制呢?在林林总总的成功学教材里,列举了形形色色的成功人士的实例,不就是为了让人效法吗?
但现实情况是,靠模仿成功而获得成功者少之又少,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果成功可以复制,那我们都按照成功者的方法行事,岂不是人人可以成功吗?
看来,评判这句话对还是不对,关键是怎么理解"复制"一词。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比如干露露能够红透半边天,除了她大胆地露,还在于她能抓住网络所带来的难得机遇,及时采取一系列的炒作和营销手段。因此,如果把"复制"理解为领会其精髓,学习其优点,感悟其理念,借鉴其方法,那么成功就完全可以复制。当然,这种复制并不轻松。
如果把"复制"理解为机械地模仿,依葫芦画瓢,亦步亦趋,则"成功不可复制"就是对的。
比如,一成功者有一个与常理相悖的管理方式:他喜欢骂人,呵叱下属不分场合,不留情面,哆哆逼人,甚至脏话连篇。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有效果,很威风,竟也加以效仿。殊不知,这种奇特的管理方法是建立在那位成功人士与众不同的气度、眼界、能力、威望、学识、性情、底气、魄力等各种背景因素之上的。如果我们在这众多方面不俱备他的水平和条件,却要模仿他的"骂人风采",则无异于猢狲戴帽、东施效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