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单位工作人员上班迟到、玩游戏、炒股、聊天、脱岗……近日,武汉市治庸办成立暗访组,对该市3个区、5个市直部门所属的14家单位进行首次暗访,共发现29起“庸懒散”问题,39人受到处理,其中1人被辞退。
治庸是一个老话题,暗访是一种老套路。风暴过后,一切照旧,也是各地治庸的一幅老景观。帮人帮心,治病治根,要根除机关部门、窗口单位的“庸懒散”,先要了解“庸懒散”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笔者以为,“庸懒散”病根有如下几点:
一是工作量不饱和。如今机关和事业单位令求职者趋之若鹜,原因是这些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广受诟病的“内部招聘”、“萝卜招聘”也多发生在这样的单位。想进的人多,职位有限,于是出现了因人设岗、一人的事两人做等现象,机构改革也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机构臃肿自然人浮于事,人多活少难免无事生非。
二是职责不明确。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热点,人们讥之为“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几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或者“几个部门管不住一瓶奶”。其实这种职责不清、管理无序的状况不只存在于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部门与部门之间职责不清,部门内部也经常推诿扯皮。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是监督渠道不通畅。一直以来,所谓“治庸”风暴重在自上而下的权力监管,先是明察暗访,然后集中处罚。权力监管人治色彩浓,短期效果明显但缺少持久效应。真正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是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窗口单位作风“庸懒散”,群众前来办事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意见却往往投诉无门,或者提了意见也是石沉大海。“主人”监督不了“仆人”,“仆人”就会偷懒。
武汉市在治庸过程中所发现的上班迟到、玩游戏、脱岗等不遵守作息制度的问题,只是机关作风“庸懒散”的表象,上述三个病根不除,治庸难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泥菩萨很守时,但不管用,机关单位遵守作息制度与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之间相距甚远,而后者显然是治庸风暴所远不能实现的。(全文820字)
(彭联联)(发4月22日《宁波日报》)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11/04/19/010150282.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