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接访更要问责
(2010-10-20 08:04:12)
标签:
广州市接访权利救济问责杂谈 |
“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活动”18日上午在全市12个区(县级市)同时举行。广州市四套班子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率21个市直属部门负责人,在流花展览中心接受群众信访。有市民通宵排队、在会场外打地铺候场,准备向领导们反映问题。(据10月19日《羊城晚报》)
高层领导接访,官民直接对话,满足了底层民众的权利诉求,合乎公平、和谐社会的理念。但是,即使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沟通成为常态,以领导接访、督办的方式进行的权利救济也不能算着是常态化的途径。因为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护和救济,必须有赖于政府各个部门各个机构的常态化运转。高层领导接访虽然提升了督办信访案件的行政权力,增加了对落实者的压力,但对于具体案情的调查和处理,依然有待于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何况,能够受到高层领导接待的信访,永远只是极少数,此次广州市的接访活动,市民通宵排队、打地铺候场,恰恰说明“机会难得”。
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信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受理。解决信访问题、实现基层民众的权利救济,关键是要强化基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其运作效率。我国地方政府组织属科层制M型结构,要尽可能实现管理的扁平化,但管理的扁平化和官员的亲民理念并不等于完全消除管理组织的层级机构,让高层领导直接插手具体事务。可以说,在信访案件居高不下的当下,高层领导公开接访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导向和监督。
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地应健全制度实现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沟通成为常态,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于在此过程中暴露、发现的问题严格问责。市民遭遇不公正待遇,或者信访久拖不决,涉及到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都应该追究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效率,实现基层群众权利救济的常态化。否则,高层领导的接访活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减少信访纠纷,反而会养成职能部门的路径依赖,有权力高层督办就热情处理,没有权力高层督办就漠然置之。(全文824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0/1019/01/6JAPBTKF00014J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