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株洲市妇幼保健医院门诊大厅内,因为医患纠纷,几十人统一戴着白手套对患方大打出手,把死者父亲的右脚打成粉碎性骨折,患方另有多人受伤住院。一副院长称:打人者都是医院职工,他们自发组织维护医院秩序。(据7月16日《潇湘晨报》)
近年来医疗纠纷多得让人产生审丑疲劳。但发生在株洲市妇幼保健院的此次案件有新的创意,令人耳目一新。第一个创意是赋予“医闹”一词以新义,既由“医疗之闹”变成“医生之闹”,过去纠纷往往是患者干扰医院正常工作,医院被动防御,此次则是在患方没有采取任何过激行为的时候,医方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第二个创意是赋予医生以新的职业内涵,白衣天使兼职当打手,一手拿手术刀治病,一手操拳头伤人。
从医生护士带面罩自保,到广请保安自卫,到请警察当副院长震慑,再到天使变打手,以进为退、以攻当守,医疗纠纷版本推陈出新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抢占制高点方能占领主动权,在此次株洲市妇幼保健院医疗纠纷中,患者家属没有料到医院的策略更新,所以吃了亏,但此案例必然给以后的患者及其家属一个警醒,没有充分的实力储备,不要轻易去医院叫板。可以想见,下一个医患纠纷版本场面更火爆,血腥味更浓。
纵观这些医疗纠纷各级版本,发现它们遵循的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和“以暴制暴”的丛林规则。在医疗后果既定之后,纠纷的归结点就是利益;利益的分割需要以是非对错的评判和过错责任的划分为前提。而现在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很少有通过医疗鉴定专家组作为第三方进行是非对错评判和过错责任划分,最多是当地行政部门本着维护稳定的愿望协调双方,息事宁人。于是在此过程中,医疗过程有无过错和失误并不重要,法律原则放在一边,重要的是双方实力,包括权力背景、武力声威等。谁越有实力,谁就掌握越多的话语筹码,在最后的利益分割中获得更多(对于医院来说是赔的少就相当于得到的多)。
所以在医疗纠纷中一个常见现象是,矛盾一旦产生,患者方就要想办法聚集更多的人,拉横幅,停尸首,尽量把事情闹大。而医院方为了利益自保,自然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暴力声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提高患方闹事成本,降低患方的心理预期,从过去的被动自卫到现在的主动出击也就不足为奇。可以说,没有法律规范的医疗纠纷,没有最多,只有更多,没有最严重,只有更严重。(全文926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7/16/c_12339974.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