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低俗哭,不愿低“收”笑?
(2010-06-16 20:29:20)
标签:
收视率万恶之源电视相亲节目文化 |
几年前,笔者曾经作为记者到某卫视台采访,发现一度火爆的相亲类节目《玫瑰之约》全体员工黯然神伤,因为该节目被责令停播。该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排行榜,凡连续若干周排行在倒数几个位置,就有被责令停播之虞,《玫瑰之约》的停播正是因为收视率连续下滑的结果。由此笔者领略了收视率对于电视台工作人员意味着什么。
办电视节目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看,花成本办出的电视没人看,这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非常可怕的,“三贴近”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求媒体有吸引力,所以收视率并非电视的原罪。
有高收视率,才有好的广告效果和电视台及其工作人员的高收入。如今不仅电视台之间竞争激烈,连同一电视台的不同栏目之间也成了优胜劣汰、你死我活的关系。电视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内容只有“俗”才能吸引大众。内容的“俗”,又容易导致品格的“低”。毕竟高雅不能当饭吃,高雅不仅成本相对高,而且曲高和寡。而低俗的东西反而可以产生轰动效应,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话说,“不要脸就可以要命,要脸就没命”。于是,国人做电视节目,总是一窝蜂地上,模仿复制,难有创新。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跟风风险小、成本低、利润大。应该说,对于利润无止境的追逐,才是万恶之源。
电视台充当的是“社会人”和“经济人”的双重角色,作为社会人,他们要讲求社会道德和职业操守;作为经济人,他们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实际的操作中,利益中人容易为利益所驱动,忘记了社会道德和职业操守。而道德本身存在模糊性、相对性和多元性,没有明晰的界限,所以被封杀的电视节目大多认为自己“通俗”不“低俗”,“情色”不“色情”。
既然如此,这些节目整改或者停播,是迫于行政压力,而非道德自律,口服心不服。整改以后故态复萌,停播以后死灰复燃,所以低俗节目总是陷入“低俗——整改——再低俗——再整改”的怪圈。江苏卫视节目《无诚勿扰》有一经典台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道出了当前部分年轻女性的择偶价值观。套用这个句式,可以用来表述一些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心态:宁愿电视节目因为低俗被主管部门叫停而哭,也不愿节目叫好不叫座、不受广告商青睐却被主管部门表扬而笑。这正是如今电视台“要表扬简直很难”的症结所在。
何况,行政禁令也有局限性,如今全国各地每天的电视节目浩如烟海、数不胜数,而各地主管部门又存在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倾向,广电总局要对所有节目严密监控,难上加难。所以禁令往往只能亡羊补牢,总是要等节目低劣到产生了严重的社会恶劣影响,才被动叫停,而叫停之后,又不知什么时候冒出新的问题。如此看来,整治电视低俗问题,行政禁令只能治标,治本之策,亟待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全文1246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ent.sina.com.cn/v/m/2010-06-13/222829880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