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是曾经风靡一时的诗唱,它代表了那个谎言横行时代民众共同的心声。
时代在前进,当前社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就是允许怀疑的存在,允许人们发出不同的声音。而网络的普及,更是让怀疑的表达变得简易、通畅,使民间的质疑声形成合流,汹涌澎湃,冲刷着形形色色真假莫辨的事物,使之尽可能显露真相。
近日,遭到网民强烈质疑的是国家统计局7月份发布全国职工工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国家统计局称,上半年,中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2.9%,超过GDP增长速度。网友则普遍感觉自己的工资“被增长”,在金融风暴下,单位业绩不景气,员工工资降的多,涨的少,而统计局的数据却表明平均工资还有的不小涨幅,这增涨从何而来?
过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类似数据,每每受到网民的质疑,但统计局要么以沉默作为自己的回答,要么坚持自己“没有错”。这一次虽然依然表示“被增长”是一种误解,但同时也承认,工资统计范围过窄,存在缺陷(据8月7日《新京报》)。
“全国约3亿城镇就业人口,目前工资统计只涵盖了约1.3亿,私营企业职工、个体户和一些灵活就业人员没有涵盖在内。”这一缺陷,却暴露了平均工资统计数据的大问题。同样是统计数据表明,到2008年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有657万户,个体户2900万户,解决了全国80%的就业人口。把就业占大头的私营企业、个体户排除在统计之外,来谈全国职工工资增长,其“缺陷”究竟有多大,恐怕现在谁也说不清。
排除了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剩下占统计范围主要部分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国有垄断企业,这部分职工工资的增长有政策优势和国家财政做保障,旱涝保收;而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受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大,其就业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却相对薄弱。因而,以偏概全的统计,难免与多数人的感受不对隼,统计局所谓“被增长”是误解的说法,在这种“缺陷”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世上没有绝对的相信和不相信。网民对统计局数据的不相信,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他们看到周身大部分人跟自己一样,工资并没有明显的增长,就很难相信统计局“平均工资超过GDP涨幅”的统计结果。无数这种个体的怀疑,通过网络汇聚起来,客观上形成一种“模糊的统计”。这种“模糊的统计”虽然不像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那么具体,却有可能比后者更加“整体正确”。因此,面对网民汹涌的质疑声,一直自信的国家统计局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缺陷。
郑人买履,“宁信度,无自信也”
。某些部门和地方为了形象和面子,可以自欺欺人,可公众却决不会当买履的郑人。国家统计局承认自己的统计有“缺陷”,实际上也是在委婉承认网民的质疑有其合理性。与一些部门和地方“打死不认错”的态度相比,统计局的这次回应已经难能可贵。(全文1102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807/03/5G36I91U0001124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