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长沙新闻圈最有轰动性和可圈可点的话题,恐怕要算《三湘都市报》对“小升初”的报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式的追打——“教育局和学校究竟相信谁?”“教育局为何依然沉默?”——逼得长沙市教育局不得不对于那些大搞择校考试的中学和培训机构紧急叫停,作出处罚。
本地一大报的记者告诉笔者,择校考试年年都搞,今年尤甚,家长叫苦不迭,她原本也想弄一弄,不知什么原因搁下了。负责人解释说,打赤脚的不怕穿皮鞋的,人家是“流氓无产者”,就像我们当初起家时一样,左冲右突无所顾忌;现在我们不同了,要保持与教育部门的关系。
说得在理啊。得罪了学校和培训机构,他们在报纸做广告你就别指望了;得罪了教育局,新闻来源堵了一条路,孩子需要人家关照的时候也不好意思再开口。该记者告诉我,一个直接的后果是,教育局虽然对“三湘”让了步,可是此后所有新闻通报会对“三湘”都敬而远之。
由此笔者联想起了前几年《第一财经日报》曝光深圳富士康“血汗工厂”的事。一开始两家剑拔弩张,行将对簿公堂,正当公众充满期待想看更大热闹的时候,忽然双方握手言和,事态戛然而止。富士康不敢较真,毕竟报道不是空穴来风;《第一财经日报》也不想非闹得满城风雨,一张报纸以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形象示人,那些企业怎么看怎么想?企业可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到时候赢得了公众口碑,却吓跑了一批广告客户,这才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国30年的改革,形成了一种利益格局,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者,改革要继续、深入,就要改变格局,撼动有些人的既得利益,事情正难在这里。30年前的改革,主要是增量改革,大家皆大欢喜。现在主要是存量改革,要把在部分人看来理所当然属于他们的蛋糕切一块出来给别人,这部分人怎会心甘情愿呢?而且这部分人多是社会强势者,对于改革保有很大的主动权。对于能够保护和扩大自己既得利益的改革,他们积极性高,否则,嘴里喊“改革”,行动上消极应对,甚至设法阻挠。
“小升初”不择校,普通老百姓当然高兴,可是那些优质学校不愿意,教育主管部门不舒服。不择校,优秀生源少了,大把的钞票少了,优质学校当然不愿意;不择校,主管部门手中的权力少了,开后门、递条子的机会少了,而这些机会包暗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正因如此,尽管择校考试“今年尤甚”,如果不是被媒体穷追不舍,教育局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况且,这种被逼无奈作出的处理,是动真格,还是应付舆论,有待继续观察。
对于择校这样的事,媒体也是既得利益者。只要在本地稍微像样的媒体,其大大小小的负责人的孩子总可以选择好的学校,不择校了,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何况其中还牵涉到既定利益格局下的人际关系和现实利益。不是到了“打赤脚”的地步,本地媒体怎么会轻易碰这样的格局。(全文1102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09-05-18/085415642008s.shtml
http://hn.rednet.cn/c/2009/05/21/1763802.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