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刹住公款吃喝风气,河南汝南纪委采取在吃饭时间派检查组奔赴各酒店当场录像的措施。11月6日央视的相关报道播出了这样一段录像:一天晚上,由汝南县纪委干部和公安人员组成的检查组在某酒店看到二楼一个包厢的灯突然灭了,立刻上楼,却发现包厢门已经反锁,于是拉开窗户想看个究竟。在摄像机的灯光下,包厢里满屋的人到处躲藏。检查组没有破门而入,而包厢内的食客也一直保持沉默,双方在二楼形成了对峙局面。20分钟后,为了结束这种尴尬场面,检查组撤出了饭店。
整治公款吃喝需下狠招,但采取这种“抓现场”的招数进行治理,看似轰轰烈烈、效果明显,实际上成本高、阻力大、难以持久,往往随着地方主要领导的人事变动或者注意力转移,“活动”高潮过后逐渐降温,直至销声匿迹,酒楼饭店又充满公职人员觥筹交错的身影,于是,公款吃喝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德里达难题”。
何以至此?道理其实简单,这种“抓现场”式的监督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在其背后缺少长效的制度约束。以权力监督权力,其好处是直截了当、短期效果明显,但这种监督力量来自上一级管理者的权力意志,监督路径是单向度的,具有偶然性、短期性,随着上一级管理者精力的分散、注意力的转移和对于问题看法的改变,这种监督就会时紧时松、时强时弱、时有时无。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监督效应往往与地方长官的“铁腕”密切相关,“铁腕”一旦放松或变软,监督也就不复存在。
汝南县纪委与公款吃喝干部在酒楼对峙这一尴尬场景,隐喻着单一的权力监督权力的监督路径的尴尬。那些公款吃喝的干部之所以不顾体面地东躲西藏、沉默到底,因为他们清楚,没有财务管理、公众监督等机制的约束,只要躲过检查组,事后他们就可以对于自己的违规行为不负责任,签单报销,一切照旧。而有公安人员参加的检查组这时为什么不坚持到底,或者是破门而入呢?其实,检查组也有无奈之处。“公款吃喝”在吃喝、报销等程序完成之后才能被认定。而那些吃喝者一旦撕破脸皮,咬定自己是“私款吃喝”,检查组要分出一个真假是非,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权力组织呈金字塔结构,被监督的下一级总是多于监督的上一级,而且作为上一级的管理者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重心和关注点。所以,在单一的以权力监督权力的监督模式下,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可能就某一个问题持久“对峙”,首先撤离“对峙”局面的总是监督者,这就造成权力监督权力的尴尬和无奈。真正能够与被监督者持久“对峙”的只能是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正文1006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7/1107/01/3SLLTN8K0001124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