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小康》杂志组织的最新调查中,80.3%的绝对多数网民认为官员是信用最差的群体,这一比例比2006年的同类调查上升了5个百分点(据9月14日《小康》杂志)。该杂志在报道中分析了官员诚信缺失的原因,有政策原因,财政体制原因,文化习俗原因等等,而在笔者看来,官员不受约束的权力则是官员不守信用最直接并导致上述因素最终发生效用的原因。
以财政体制因素为例,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的预算刚性不够,弹性太大,政府办事需要资金,当预算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的时候,官员的承诺就会落空。可问题是,在资金缺口大、到位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官员为什么就可以让项目匆匆上马?关键是他们手中绝对的权力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信”,有了权力,什么都敢于承诺,即使承诺落空,也无需为此承担后果,他们的失信成本极低,甚至几乎是0成本。
诚信首先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受到道德规律的支配。道德实际上是人们在共处中为了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而形成的相互制约和妥协关系。诚信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要相互讲究诚信,就是希望以自己的诚信换取对方的诚信,使社会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从而获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可是,当其中一方可以通过强势力量迫使对方顺从自己的时候,诚信的天平就开始倾斜,双方势力悬殊越大,诚信天平的倾斜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强势者已经无需通过诚信而只需以暴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从而获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当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时候,就会异化为以国家机器为后盾的一种潜在暴力。你为鱼肉,我为刀俎,哪有刀俎对鱼肉讲诚信。政府官员以隐瞒、欺骗的手段可以获得政绩和个人的实惠,而公众权利受到侵犯却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那么,“讲诚信”就成了官员只要求别人做到而自己无需践行的愚人工具。
所以,要让政府官员对公众讲诚信,就只有通过强化对于公众权利的保护,使公众的权利与官员权力形成制衡,实现公众对于官员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除此之外,官员的诚信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权力不受制约,官员总是可以为自己的失信找到借口,政策变化啦、财政紧张啦、正常人情啦……恰如狼遇上喝水的羊,要吃掉对方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正文865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7/0914/00/3OAH6RK70001124J_2.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