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到驻马店市妇幼保健院看眼病带钱不够,随后向素不相识的眼科主任医生禹军借了20元钱解了燃眉之急。出于对医生的无限感激,患者家属给医生送了一张大红纸书写的感谢信张贴在医院里。第二天,医院竟然下发了《关于对禹军同志的处理决定》,对医生禹军作了撤销其眼科主任职务和待岗两项处理。(据8月11日《大河报》)
医生待病人满腔热情,赢得患者家属的感谢信。对于这种给医院添光彩的好人好事,医院不仅不表彰,反而加以处罚,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是什么原因让一件昭示医患关系融洽和谐的正面事情在医院领导眼里变成了不可原谅的反面典型?
让我们看看该院院长对禹军的评价:“她来医院后其中两个月,一个月创收5元,一个月创收20元,并且消耗医疗器械337元。不能给我们医院带来效益,我们要她干吗?”可见,医院处分禹军,借钱给病人并为病人代缴到收费处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作为眼科主任的禹军没有给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人,必然是以尽量少的费用达到最佳疗效,为此,她可能不搞重复检查,不开“大处方”,不开回扣药品……总之,为病人凡是能省则省。病人获得了实惠,而医院则失去其既得利益。如果医生都像禹军一样,以“牺牲”医院的利益来获得患者的表扬和社会的肯定,医院的经济效益会因此大打折扣。对于这种“吃里爬外”的异类,医院领导岂能容忍,当然要及时制止。这是对禹军的处分,也是对所有医生的一种警示。
从报道可知,禹军不仅热情,而且业务能力强。按理说,市场主体提高服务质量,主动让利也是赢得市场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可是其基本前提是,经营者的管理成本也应该随之下降。现在的问题是,国有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而且这些医院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僵化且高成本。僵化的机制遏制了其内部改革的动力,高成本的管理必然要以高昂的产品价格来维持,而垄断地位又给了医院高收费、乱收费的可能性。所以,医院为了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首先想到的不是降低自己的管理成本,而是想办法如何从病人身上牟取暴利。而像禹军这种凭良知行事的医生,反而成了医院要果断采取措施“格杀勿论”的异类。正因如此,近来有关医生坚持正义、维护病人利益反遭医院报复的报道时有所闻。
这也暴露出此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症结所在:在医疗市场各要素的发育还极不健全的情况下,医院和医生就被推向医疗市场最前沿,由此让医生在责任与利益之间艰难地选择。一部分医生为了利益而放弃了责任,而像禹军这类坚守职业良知的医生,在经济效益上却无法向上级交待。(正文1046字)
(彭联联
联系电话:13007319078)
文章引用自:http://news.163.com/06/0811/09/2O83F9DV00011229.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