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11月之后的5年时间,担任商洛市委常委、商州区委书记的张改萍,从老百姓眼中的“女菩萨”变成了“官帽批发公司”总经理,卖出27顶官帽,收受贿赂106.9万元。据7月16日《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在近日对张改萍的庭审中,她竟然大发感慨:“我也退过一些人的钱,结果影响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我也需要大家支持我的工作啊”。
领导干部拒绝跑官买官者的贿赂,表现出自己一身正气、坚持原则,按照常理,下属应该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踏踏实实地工作,用工作实绩赢得上司的认可和赏识。可是,张改萍拒绝下属的贿赂,却反而“影响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如果把张改萍的感慨放在当前官场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考量,我们就可以找到怪事背后的“合理性”。从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案、山西省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卖官案等一批买官卖官腐败案件可以看出,当前在一些地方,官员要想升迁,或者保住已有的位置,干好本职工作作用不大,关键是必须向当地实权人物进贡,进贡的数目越可观,升迁的速度就越快,否则职位难保、升官无望。
这就是坊间所说的
“会干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不如会送的”。在这种风气濡染下,热衷于向上爬的官员们形成一种“共识”:掌握官员升迁大权的领导收受了某人的钱物,这就说明领导认领了这份“人情”,那么行贿者有求必应、升迁有望;如果领导拒绝了某人的钱物,说明领导对行贿者没有看上,行贿者晋级无门。在此心理作用下,成功实施行贿的人,自然要感谢领导的青睐,对领导的指示惟命是从、积极配合;而钱物被领导退回的行贿者,认为反正得不到领导的器重,没有了“奔头”,对领导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在工作中暗地里与领导唱反调,由此“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可见,当官场生态恶化,买官卖官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首先是下属“不得不买”,逐渐演变成上司“不得不卖”,最后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买官的下属可以向更下一级下属卖官,卖官的上司还需要向更向一级上司买官,买卖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谁要想从这条食物链上游离开来,就随时可能被恶劣的生态环境所淘汰。这正是买官卖官腐败久治难除的根源所在。(正文872字)
(彭联联
13007319078)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l/2006-07-16/003410434358.shtml
前一篇:公务员的不安全感为何强烈?
后一篇:城管为何成了“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