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香港大学给今年申请该校求学的内地学生发出了第一批面试通知,大约有3000名考生接到了通知,这是去年的两倍。同时香港其他一些大学也在内地展开了宣传战。香港这些大学优厚的奖学金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吸引着内地大批顶尖生源鱼贯而入,对北大清华的品牌地位构成严重危胁。(据7月1日《财经时报》)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其实,北大清华一流地位的最大威胁来自其陈旧落后的学术研究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关于这点,著名油画家陈丹青辞职事件、在读博士王垠退学事件发生后,舆论给予了充分的讨伐。官本位的管理体系、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这两所顶级名校缺乏与之相符的创新活力,不仅有影响的学术巨臂日渐稀少,毕业生质量正在下降,而且一些特色专业学科也逐渐势微,学术水准“已不再是最好”。
尽管如此,北大清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机制的诸多弊端掩盖在盛名之下,一方面积重难返,一方面依然受到全社会的追捧。为了赶超世界一流大学,政府的巨额投入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同时,百年名校的强大磁场效应,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顶尖的生源,维持着其全国一流的品牌地位。
北大清华对于顶尖生源的垄断地位,使得其他高校与这两所高校的竞争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此一些高校很不服气。前不久,中科大校长朱清时炮轰北大清华,“清华、北大把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一流大学选择”,他认为,北大清华并非科科最优,各地人为助长清华北大“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可是,不服归不服,两大名校凭借从各地聚集而来的人才精英称霸江湖,在表面的繁华兴隆中高枕无忧。
有无可比拟的政府扶持优势,有深厚的历史“老本”可吃,想要北大清华产生危机意识,并锐意进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中国高校的“门面”,以及长期形成的行政惯性,政府将会继续保持对这两所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在这种情势下,体制灵活的香港高校来内地争抢顶尖生源,或许是激发北大清华创新进取意识的“强心剂”。
只有让更多的大学有可能对生源“掐尖”,高校之间才有可能形成平等竞争的态势;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竞争,高校才可能产生除弊革新的动力。当北大清华无“尖”可“掐”之日,也就是其种种弊端、痼疾充分暴露之时,到时候看看它们究竟有何资格充当中国高校的“老大”。如果北大清华当不了“北大清华”,至少也应该给予其他高校成为“北大清华”的机会。(正文971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
文章引用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01/content_4775260.htm
前一篇:争夺生源禁令何以成一纸空文
后一篇:老师喝彩为何令人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