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赏析

标签:
文化 |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天涯的博客中读到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读来颇有感受,竟然不吐不快。试着将这首词赏析一下,与朋友们共享。
首句“穿林打叶”之声,实实在在的让人感觉到下雨了,不单有声,其实有景。并且小雨初来,只是被树叶接住,听得有雨,身上未沾之时,由于个人心态不同,反应就不一样了。有人急急忙忙跑去避雨,有人不急不慌享受甘霖。美国影片《雨中曲》,主人公兴高采烈之时,在大雨中载歌载舞,成为经典。
第二句,一个徐行的“徐”字,将苏轼的心情和状态描绘的惟妙惟肖。俺在学习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忘记了这个“徐”字,用了“前”、“缓”、“慢”等好几个字来替代,都感觉不爽,只好去看原文,一看是个“徐”字,佩服的五体投地。试想,如果不用这个“徐”字,只是一个不怕下雨或者喜欢挨浇的形象了,怎么能衬托出后面“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
第三句“竹杖芒鞋轻胜马”,短短七个字,却有两重意义,不单描绘出苏轼手持竹杖脚蹬芒鞋风流潇洒玉树临风的形象,而且也道出了他驾驭春风登临胜地满心轻松满目葱茏的心情。尤其是一个“胜”字,说明老苏当天真是心情大好,不信,您换做“似”、“如”等字试试?
第四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名句了,想来所有的人看到都会有一番感慨。对于俺老胡来说,更是感慨良多。想俺老胡,一生虽没遇上什么大风大浪,却也是风雨兼程,全凭一袭蓑衣,遮挡风风雨雨,却也渐行渐远,一路走向平安。这一袭蓑衣,就是俺胡杨的信念啊。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两句,你可以看作是写实,刚才大好的心情原来是在微醉之中,现在经料峭的小风一吹,酒醒了,感觉到有些寒冷,看见前面的山头上,风住雨停,斜阳灿烂,分明是欢迎咱们呢。
但是我看这两句诗的时候,却悟出一番人生景象。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老人家独醒,那俺们大家就都是醉着的了,遇上料峭春风,被吹醒了几分,方感觉世风日下,环境污浊,官是贪官,民是刁民,娼丐遍地,匪盗横行。冷吗?抬头向前看,前面山头,斜阳夕照,风和日丽,天使翩翩,歌舞升平。回到醉意,闭目前行,也会有春风得意,马到成功,财源广进,心想事成之胜景啊。
那么,俺是醉着好,还是醒着好呢?被小风一吹,醒了,冷了,却看见山头有斜阳,人生有希望,去,还是不去?看看老苏下面是怎么说的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佛家有故事: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又是一层境界了,并且这层境界,比之前面“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有升华。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要是俺老胡所写,不过就是说雨后天不晴,那就是阴天了。怎么也联系不到“境界”上去。但是苏东坡是谁啊?那是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啊,所以大家都认为不是在写阴天不下雨之类,而是写的“境界”。
想俺胡杨,“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能做到。俺只是在“料峭春风”和“山头斜阳”之间徘徊,所以俺怎么也没弄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这苏东坡到底是回去“萧瑟处”了,还是去追求“山头斜阳”了?俺这里不说境界了,俺就想知道,那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苏大人到底是回去喝酒,还是前行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