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朝圣的藏人
——青藏纪行之一
8月23日,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我们一群来自全路各个铁路局的宣传部长,乘坐一辆考斯特面包车,沿着青藏公路朝青海湖进发。车外,黄的青稞,绿的草甸,还牦牛、绵羊的悠闲自在,好一派天地合一的乐园。车内,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行进中,我们不时会看到路边跪拜朝圣的藏人。他们身着红色藏袍,一边磕头,一边前行。仔细观察:他们首先取立正姿势,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伏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伏地,额头轻叩地面。一着地后立即会马上以手掌着力撑而重新起立,决不稍卧休息。
同行的青藏铁路公司党委工作部的赵力伟副部长告诉我们,藏族的朝圣活动也叫做转经朝圣,堪称艰苦卓绝。它起源于藏族自古以来的神山(唐古拉山),圣湖(纳木错)崇拜。漫漫朝圣路,荒无人烟,冰天雪地,藏民们为表示自己对神明的虔诚之心,他们常常要风餐露宿地走上两三年,才能从家乡一路朝圣到心中的圣地拉萨,那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与圆满。
青藏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朝圣者之路。全长1943公里的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平均海拔
4000多米。尽管如此,朝圣者依然行进了公路边特有的马道上,以身体代步。而且每磕拜一段路程,都要再返回挑上自己的行李,如此反复。也就说,他们要走双倍的路程。其长达数年的艰辛自是无法言表的。当朝圣结束后,教民们往往需要沐浴,以洗涤风尘,净化心灵。他们虔诚而不畏艰险的精神,自是西藏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8月26日,我来到位于拉萨八廓街的大昭寺,再次被门前成群结队的朝圣者的宗教虔诚所震慑。站在广场,远远就可看见大昭寺的金顶标志:中间金色的法轮,两边金色的卧鹿。阳光下,金顶越显金光四射。
大昭寺广场上人很多,除了朝圣的藏人,还有很多外国人和国内游人。大昭寺正门上方,挂着巨大的白边黑色帐幔,下边是成堆的朝圣者。他们用整个身体趴在冰冷的石板上,起来再趴下,如此反复,不计其数。大门前的石板已被朝圣者的身体磨的精光发亮。导游说,这是佛教礼节——五体投地。五体也叫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佛教规定在行礼时,五体都要着地,为佛教的最高礼节。其作法是:先立正合掌,尔后右手撩衣,屈二肘,以手承足,然后顶礼,五体投地,后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然后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
借几位朝圣者吃饼休息的机会,我与他们攀谈起来。他们告诉我,这样五体磕头要达到十万个才算是功德圆满,而一位身强力者一天最多只能完成两百多个。如此算来,一个朝圣者什么事不做,仅磕头就要近两年的时间。朝圣者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在朝圣人群里,有许多不足十岁的小孩。他们的磕头姿势一点也不比大人差,神态十分虔诚。
八廓街的人很多,所有朝圣的藏族人都依顺时针方向行走。所以我们游八廓街必须得随人流按顺时针方向走。这些人中除了转经的藏人,就是围绕八廓街磕长头的朝圣者,还有身着红衣的喇嘛。当天夜里,我约上几位朋友再次来到大昭寺,黑暗中,大昭寺门前隐隐约约还有不少的朝圣者,他们面壁而立,不停地磕拜着……
读书得知,所谓朝圣,其本质应该是宗教信徒为满足自己强烈的愿望用相对固定的程序化行为模式向神圣的灵魂表达自己的崇拜和敬畏,是朝圣者自己的灵魂与神圣敬畏的灵魂之间的私密沟通与交流,而朝圣者表现的行为模式只是灵魂交流沟通的工具。
我以为,朝圣者的坚定信仰与心无旁骛,跟做人之道太相通了。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境界,一种至善到美的修炼。当你拥有虔诚与坚定时,你的眼前就是蓝天白云,你的前方就是金色屋顶。你就能抗拒雷电和暴雨的侵袭,就不可能被寒风和冰雪阻挡。
我以汉族人的目光追寻藏族人信仰世界轨迹,解读着这部弥漫着山清冽而神秘气息的文化画卷。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藏人丰沛虔诚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藏族人对待信仰与生活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力量。
轻盈的脚步,沉重的行囊,向着美妙的香巴拉城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