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文化”札记之一
汉水中游的襄阳与“汉水文化”
古襄阳,夕阳西下时是最美的时刻
汉水,又称汉江,全长1558公里,流域面积17.50万平方公里,系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上的一条“黄金水道”。她以占据黄河与长江之间的独特地理优势,包容了来自这两大河流的文明因子,形成融汇四方的文化特色。
汉水名称起源甚早,且极具文化意味。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尧舜禹到夏商周时期,汉水流域成为汇聚南北与东西文化的大熔炉,冶铸出了魅力无穷的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诸候国都将目光聚焦到汉水流域,汉水已深深印刻在了民族的记忆深处。当年楚国政治中心所在地域为汉水中下游河段。战国时代,楚国经济文化发达,汉水像一道护城河环绕其北面至东面,成为极有战略意义的天然屏障。故楚人有“汉水以为池(护城河)”之说(《左传》僖公四年)。西周时期,周昭王南征楚国时就曾因汉水障碍遭致惨败。汉水干流及其支流城邑星罗棋布,水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兴旺。楚封君鄂君启的商贸船队就曾充分利用汉水水道,经商发财,振兴霸业。汉水在楚文化、中原文化乃至整个汉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襄阳地处汉水中游。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早在汉代、三国时期,襄阳就成为历史的大舞台,诸多英雄人物在这里演绎着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数不尽的故事和遗迹。唐代诗人王维一首《汉江临眺》,留下了“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美好佳句,令世人传颂、倾慕和陶醉……
古往今来,襄阳乃当之无愧的汉水经济、文化的中心。汉江沿岸无数的码头,既是装卸货物的港口,更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四面八方的人流货物,为襄阳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襄阳也接受了外来文化。襄阳文化与外来文化经过一系列的相互碰撞之后,一方面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固有传统,一方面吸收接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地改进组合,集百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亦秦亦楚,成为襄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也成为博大精深汉水文化的一个缩影。
无可否认,汉江拥有包举四荒、恢宏阔大的气概和气象。我们的祖先特别垂青于这条长江最大的支流。这里产生过金声玉振的音乐,冲杀出一鸣惊人的英雄,兵戈交争的厮杀,顾盼含情的笑靥;这里有南来北往的水道陆路,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稻穗飘香的乡村田野,商贾辐辏的古城都市。汉水就是这样一条居于边缘又不甘平庸的河流,以自己淌过高山平原的经历昭示人们:因时就势,厚生利用,就可以铸就辉煌的事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