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没有考虑去世博园,不过万科世博日那天参加活动,主办方送了两张世博门票,于是想到这些年来世界建筑师大会、世界城市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等相关世界大会都没错过,这次看来也不该错过,于是便赶赴上海,搭上世博的末班车。

步入风格各异的世博园建筑丛林,仿佛进入了童话城堡,以前做规划与建筑设计阶段养成了职业习惯,对于审美有着较强的偏好,而世博园中的建筑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无疑是一场盛宴,徜徉其间,身心愉悦。

最后这几天是世博限流日,参观人数从百万降到了三十多万,而有些热门场馆如沙特馆、石油馆、日本馆等排队的人还是很多,于是有选择地走马观花参观了美国馆、印度馆、尼泊尔馆、瑞典馆、加拿大馆、比利时馆,城市人馆等十个场馆。

中国馆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彩的角度看都很大气,可谓汉唐风骨,是传统建筑风格的充分体现,不亚于鸟巢、新央视大楼与国家大剧院,可以作为新中式建筑的楷模。

尽管低碳是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之一,但从卫生间等一些细节来看不如预期,做得比较好的是印度馆,整栋建筑如天然而成,浑然一体,屋外植被覆盖,屋顶用竹子支撑,屏幕播放的也是宣传低碳环保的题材。

各个洲的中心广场上都有各式活动表演,老外似乎也很懂得国人的审美情趣,艳舞不断,台下的观众高潮迭起,热烈的气氛让大家在北风中也不觉得凉。

尼泊尔馆受到很多人的称赞,正面看是异域风情的建筑,而背后则是现代的螺旋上升空间,以佛塔为中心,让人一步步升入天堂。

以色列馆小巧、精致,很有时代感,很受欢迎。

参观美国馆是很轻松、愉悦的,在馆中通过三部分短片向大家传递美国人的友好及美国精神与文化,十分钟时间可以让人对美国有着新的认识。

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到江对面去观看,据说只有中国馆将会被保留,其它的场馆将成为回忆。望着远去的世博园,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