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书影心得——读书悟道 |
《乔家大院》剧照
穷—生、走—苦、需—利、骗—信、家—乡、衰—兴
看《纵横中国》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浙江的人均自然资源及国家分配资源的总和不及辽宁的十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排在第一位,而当时辽宁的人均收入水平却降到了第十八位,差距如此之大,并不是文化、体制完全能解释得了的;近一年来,分别看了经济频道和凤凰卫视编播的关于晋商、徽商、浙商和新浙商的记录片,又看了两遍《乔家大院》,颇有些感想。
穷—变
“穷则变,变则通”,这句古语浓缩了绝大部分晋商、徽商、浙商和新浙商的成功之道;自然资源的匮乏、地理环境的制约使得生存问题始终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正是这种求生的欲望成为他们走出去的动力。
走—苦
《乔家大院》开篇一声荡气回肠的“走嘞”,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商人们走出去时无奈但又充满了希望的激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然更多的还是无奈,早期走出去的九死一还,几代人前仆后继才成就了晋商的事业与美誉,路是走出来的,晋商很多都是苦海中熬出来的。
让我想不到的是,电视里的一些亿万富翁居然正是当年躺在火车座位底下睡觉的人,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情形为他们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他们可以天天坐飞机,而我们还在坐火车。
小—大
无论晋商、徽商、浙商还是新浙商,基本都是从做小买卖开始做起的,正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活的日用品却成为他们成功的起点,能把小生意做大,做精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他们的事业由小到大,很多时候都是由破釜沉舟的勇气决定的。
家—乡
商帮大都以家族性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乡情为纽带,各个商帮间在竞争的同时,互相扶持,是成就晋商、徽商、浙商和新浙商的重要因素;血族主义现在看来虽有其局限性,但这种现象依然在传承着,不仅走出去还要走回来,衣锦还乡,落叶归根,修建家庙或祠堂,以前商人们赚钱后的习惯有效维护了家族的物质与精神存在。
需—利
商业的核心是满足需求,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各个层面的需求,需求永远存在,市场也就随之存在,那些商人们都有着超出一般的市场敏锐度,即便到外地去修鞋的同时,他们也不忘记观察当地的市场情况,这种商人的天性,让人叹为观止。
虽然我们常用唯利是图来形容一部分商人,但互利互惠始终是商业行为的主流,真正的商人能够把长远的利益与眼前的利益结合起来;因此唯利是图与诚信互惠始终存在。
骗—信
骗是几千年来商人为了生存所形成的很普遍的谋利手段;在如今的生活中,有时一件衣服的价格能从500元降到50元,买菜时你也总会遇到缺斤短两的现象,这些情况随处可见;在信仰迷失的今天,大部分国人的思想又回到了几千年来根植于基因、基于生存本能的潜意识控制中,体现在从文化到政治到社会到商业各个层面活动中,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骗有两个层面,一种是损人不利己,赵本山《卖拐》小品中的情形就是典型案例;另一种虽然利己也利人,但是在对方基本无利情况下被诱导地选择,在顾问公司工作时,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把木梳卖给和尚”,居然发掘出了几十种方法,如垄断法、互利法,配送法等等,在对方没有实际需求,商业活动无法进行的情况下,很多方法都是基于人性的某些弱点,设计出种种办法来刺激其产生购买的欲望并付之于行动,4月份云南游过程中,发现类似的手法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明明知道是陷阱,也身不由己,这种隐性的骗局广泛地存在于今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诚信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
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从高到低的“仁义礼智信”,现在看来其主要还是指导执政者或者说是权力比较合适,在如今诚信缺失的商业环境中,对大部分的国人而言,信智礼义仁的顺序或许更合适些。
近现代的信用体系是商道发展到一定层级、一定阶段后逐步形成的,但更多地体现在大型商贸活动中;《乔家大院》乔致庸把写着“诚信”二字的匾额挂起来,体现了他为人的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品牌与广告效应非常明显,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用提升竞争层级的方式巩固领头羊的地位,不失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此商道中的大商人举着“诚信”的旗帜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衰—兴
虽然“富不过三代”有些危言耸听,但大量的事实还是见证了这一点,无论我们现在如何赞叹胡雪岩的八面玲珑,那都已成为过去;随着历史的变迁,兴与衰不断交替着,在官商一体的国度,权力始终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因此很多大商人的成功都有迹可循,但大部分的成功者还是属于那些聪慧或者敢于抓住机遇的人,而非只是吃过苦的人。
“穷则变,变则通”,这句古语浓缩了绝大部分晋商、徽商、浙商和新浙商的成功之道;自然资源的匮乏、地理环境的制约使得生存问题始终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正是这种求生的欲望成为他们走出去的动力。
走—苦
《乔家大院》开篇一声荡气回肠的“走嘞”,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商人们走出去时无奈但又充满了希望的激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然更多的还是无奈,早期走出去的九死一还,几代人前仆后继才成就了晋商的事业与美誉,路是走出来的,晋商很多都是苦海中熬出来的。
让我想不到的是,电视里的一些亿万富翁居然正是当年躺在火车座位底下睡觉的人,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情形为他们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他们可以天天坐飞机,而我们还在坐火车。
小—大
无论晋商、徽商、浙商还是新浙商,基本都是从做小买卖开始做起的,正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活的日用品却成为他们成功的起点,能把小生意做大,做精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他们的事业由小到大,很多时候都是由破釜沉舟的勇气决定的。
家—乡
商帮大都以家族性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乡情为纽带,各个商帮间在竞争的同时,互相扶持,是成就晋商、徽商、浙商和新浙商的重要因素;血族主义现在看来虽有其局限性,但这种现象依然在传承着,不仅走出去还要走回来,衣锦还乡,落叶归根,修建家庙或祠堂,以前商人们赚钱后的习惯有效维护了家族的物质与精神存在。
需—利
商业的核心是满足需求,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各个层面的需求,需求永远存在,市场也就随之存在,那些商人们都有着超出一般的市场敏锐度,即便到外地去修鞋的同时,他们也不忘记观察当地的市场情况,这种商人的天性,让人叹为观止。
虽然我们常用唯利是图来形容一部分商人,但互利互惠始终是商业行为的主流,真正的商人能够把长远的利益与眼前的利益结合起来;因此唯利是图与诚信互惠始终存在。
骗—信
骗是几千年来商人为了生存所形成的很普遍的谋利手段;在如今的生活中,有时一件衣服的价格能从500元降到50元,买菜时你也总会遇到缺斤短两的现象,这些情况随处可见;在信仰迷失的今天,大部分国人的思想又回到了几千年来根植于基因、基于生存本能的潜意识控制中,体现在从文化到政治到社会到商业各个层面活动中,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骗有两个层面,一种是损人不利己,赵本山《卖拐》小品中的情形就是典型案例;另一种虽然利己也利人,但是在对方基本无利情况下被诱导地选择,在顾问公司工作时,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把木梳卖给和尚”,居然发掘出了几十种方法,如垄断法、互利法,配送法等等,在对方没有实际需求,商业活动无法进行的情况下,很多方法都是基于人性的某些弱点,设计出种种办法来刺激其产生购买的欲望并付之于行动,4月份云南游过程中,发现类似的手法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明明知道是陷阱,也身不由己,这种隐性的骗局广泛地存在于今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诚信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
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从高到低的“仁义礼智信”,现在看来其主要还是指导执政者或者说是权力比较合适,在如今诚信缺失的商业环境中,对大部分的国人而言,信智礼义仁的顺序或许更合适些。
近现代的信用体系是商道发展到一定层级、一定阶段后逐步形成的,但更多地体现在大型商贸活动中;《乔家大院》乔致庸把写着“诚信”二字的匾额挂起来,体现了他为人的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品牌与广告效应非常明显,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用提升竞争层级的方式巩固领头羊的地位,不失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此商道中的大商人举着“诚信”的旗帜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衰—兴
虽然“富不过三代”有些危言耸听,但大量的事实还是见证了这一点,无论我们现在如何赞叹胡雪岩的八面玲珑,那都已成为过去;随着历史的变迁,兴与衰不断交替着,在官商一体的国度,权力始终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因此很多大商人的成功都有迹可循,但大部分的成功者还是属于那些聪慧或者敢于抓住机遇的人,而非只是吃过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