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47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振宁旧居,恰似这般模样

(2012-08-13 11:22:51)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杨振宁旧居,恰似这般模样杨振宁旧居,恰似这般模样
杨振宁旧居,恰似这般模样杨振宁旧居,恰似这般模样
杨振宁旧居

恰似这般模样

李云胜 文/摄

    合肥人一直以杨振宁为骄傲,位于四古巷的旧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拆除后,许多人的心里都留下了遗憾。有关部门有按原样重建杨家旧居的打算,可惜的是当初没有留下相关的影像资料。那么,旧居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呢?

    祖籍并不是庐州府

    庐阳区意欲打造文化街区,区文化局局长丁凤云、副局长尹娟和我聊起了杨振宁旧居的话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以前在四古巷有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大宅院,那是杨振宁的出生地。不过,他的祖籍并不是庐州府,而是在凤阳府。

    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幽默地用评书的口吻说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到他的祖籍,还要从他的曾祖父算起。”

    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祖籍应为往上倒推三代的出生地,杨振宁的曾祖父名叫杨家驹,曾经担任过太湖县的小吏。1877年,杨家驹离任回原籍途经合肥县,顺道拜访老朋友,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居然流连忘返。

    本来杨家驹在凤阳府就一无房产、二少亲友,看见合肥这个地方民风淳厚、交通便利、物产丰厚,就有了留下不走的念头,再加上老朋友的挽留,终于决定将家安在了这里。根据文史资料上的相关记载,那时的杨家经济并不富裕,夫人周氏加上五子两女,一家九口人依靠杨家驹一人的薪俸,日子过得相当艰辛。除长子和幼子读书,其余子女均跟人学徒,研习商业。

    有一个故事可以佐证杨家当年拮据的程度,杨家驹的长子杨邦盛,即杨振宁的祖父,年满十八岁参加科举考试。按照旧例,客居他乡的童生要想就地报考的话,必须找两位廪生具保。但请具保的廪生要花二两银子,这可难倒了杨家,无奈,只好回到老家应试。

    杨邦盛后来投靠到合肥人段芝贵的门下,游幕数年,略有积蓄,四古巷的杨振宁旧居就是那时买下的。据见过的老人们回忆,一共有前后七进房屋,前三进租给了一家中药店,每月可以收点房租补贴家用。后四进自住,但杨邦盛在那里并没有怎么住过,他在段芝贵升任黑龙江巡抚以后,也去东北另谋职业,不料却客死他乡。

    在老宅里度过童年

    我是从安庆路拐进四古巷的,由于是清晨,巷道里异常寂静,只有偶尔经过的一两位老人家,看装束是出去晨练的。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穿着那种老式的长裤衩和背心向我走来。客气叫了声大爷,老人家驻足给我讲述了这里的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有四座古墓,所以最初叫四古墓巷。从《嘉庆·合肥县志》上看,那里在清朝早期的时候已经是现在这个名字了。

    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以及祖母王氏死后,留下了两个孩子,其中长子杨克纯即杨振宁的父亲,也是在四古巷里长大的。杨克纯是在今天的九中那里的原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的,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就职于合肥和安庆某中学。当时安庆也叫怀宁。父亲给自己的长子取名“振宁”,其中的“振”字是杨家的辈分,“宁”字就是怀宁的意思。

    有一个细节需要提出来,相关的文史资料里记载,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0月1日,而杨振宁的护照上写的是1922年8月22日。还有就是杨振宁在自己的回忆文章里说“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实际情况为杨克纯是1924年考取的,那时的杨振宁应该是一周多了。

    杨振宁的童年是在四古巷旧居里度过的,直到1928年杨克纯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母亲带着杨振宁和一位姓王的合肥保姆到上海接船,随后来到了厦门大学生活。一年后又随父亲搬到了清华园西院19号。几十年后,杨振宁博士从美国回国定居,仍然选择住在清华园里,算是归去来兮。

    我的朋友合肥电视台的吴旭东先生专门赴京采访过他位于清华园的家,回来后放给我看,老先生在外漂泊了一辈子,仍然是乡音未改,说着一口地道的合肥方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杨振宁重返故里,进入庐州中学就读。但宁静的读书生涯再次被日军飞机的轰炸声震破,杨振宁一家和庐州中学一起迁往三河镇。旋即又到西南联大就读,直至出国留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还有两处旧居

    很多人都想知道当年的那座大宅院到底是什么样子,据那位晨练的老人家说,他是1951年调到皖北人民银行工作的,当时合肥城里有许多这样的老宅子。杨家的大宅院前临后大街,后临前大街,当时杨振宁的一位堂婶母还住在里面,人称杨大奶奶。可惜的是1955年修建长江饭店的时候,这处老宅子的第七进被拆除了。但其余的一直保留到了1984年。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合肥探亲,特意来到四古巷看看自家老房子,那时,杨大奶奶还在世。直到1984年,随着合肥旧城改造,杨家的房子才全部被拆。

    终于找到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摄于杨振宁父亲考取安徽留美公费生出国前,一家三口聚在四古巷大宅院的一角。小杨振宁被母亲抱在怀里,杨克纯穿着长袍马褂,相貌十分英俊,可以想象,当时是多么春风得意。

    杨振宁后来在回忆录里谈到过那处大宅院:“每年旧历新年正厅门口都要换上新的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

    除了四古巷的旧居以外,合肥还有另外两处杨振宁的旧居,一处在北油坊巷,还有一处在三河古镇。

    杨克纯身为大学教授,平时又十分节俭,而二弟杨力磋精于商业,大哥的积蓄一般都是放到他那里进行投资。1936年,杨力磋花了2600块银元,在北油坊巷为大哥买下一处房产。抗战爆发以后,杨振宁一家回到合肥就是居住在那里的。我曾经去那里看过旧址,位于今天的李府后墙东北角约50米处。可惜的是也已不复存在。

    目前仅存的是三河的杨振宁旧居,那是杨振宁在抗战时为躲避敌机轰炸,随学校转移到三河,与母亲一同寄住的地方,大约住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原先是孙大生老字号药铺。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是三河人,杨振宁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经常带着他回三河小住。

    我们专程去三河的杨振宁旧居一睹芳容,那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庭院,典型的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呈现出明清风格。门楣上悬挂一块“杨振宁旧居”字样的牌匾,据说连木头床都是按照原样摆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