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得广厦千万间

(2012-03-27 10:59:31)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李云胜 文

    合肥在漫长岁月中,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并屡遭自然灾害和战祸破坏,城市房屋十分简陋。即使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城内多层建筑仍然寥寥无几,占半数以上的市民居住危旧房屋,更谈不上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了。

几处有名的楼房

    年近花甲的刘正凯先生让他的侄子给我们寄来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排几间破败的土坯墙房子,连窗户都没有,只是在土坯墙上留了个洞。
    刘正凯先生说,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天经济开发区的丹霞路修建之前,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远处已经有砖瓦房了,而土坯墙的房子有的是茅草顶,有的是瓦顶,反映了当时那一带人的生活状况,那些老房子其实已经没有人住了。
    那样的土坯墙房子,1949年以前的合肥城里那是随处可见。解放军刚进城时,有人登上威武门极目远眺,东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南淝河蜿蜒流向远方;西边是一片低矮的平房,多数是土墙草顶,也有少量的砖墙小瓦除,而2—3层砖木结构楼房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外,大部分是的平房。
    老合肥牛耘先生说,过去合肥楼房主要有三种,一是大户人家的死宅,比如东大街的李鸿章家族,至今尚存的小姐绣楼属于此类;还有就是茶馆酒肆,合肥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楼”即佛照楼、会宾楼、万华楼、大雅楼,都是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一楼通常设灶间,兼做门市小卖。二楼是喝茶、吃饭的场所,大厅摆着七八张方桌,四周放几条大板凳。所谓的雅座就是在隔成一间间的包厢门口挂着布门帘。
    最气派的当数洋楼巷里的小洋楼了。那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叫柏贯之的眼科医生在那一带开办了一家医院,起初就叫柏贯之医院。因为柏贯之是中华基督教会南京总会派遣的传教士,后来就把那所医院改称为基督医院,
    基督医院也是一幢两层楼房,附近陆续又盖上了几幢同样风格的小别墅,建筑式样和庐州城里老百姓看到过的楼房明显不一样,大家习惯称之为小洋楼,那条不长的巷子自然也就称为洋楼巷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昔日合肥人居住的真称得上是寒酸。不过,那种门挨门之间的友邻之情,却是今天居住在单元楼里的人们体会不到的。

茅草屋里的故事

    这次“庐州记忆老照片征集”活动中,参与者有许多年轻人,他们中有的是替不会操作电脑的父亲投稿的。刚到而立之年的王芳是金融行业的资深人士,她替喜欢收藏老照片的父亲给我们寄来了一张上梁照片,从中可以了解到过去盖房的情景。
    合肥这个地方因为有个大蜀山,给盖房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茅草。过去合肥城里有三处草市,一是在四湾巷,还有一处在二里街,而今天省博物馆后面以前是合肥最专业的草市,干脆名字就叫草市街。
    我在那里采访的时候,一位姓张的大爷告诉我,以前的大蜀山不像今天这么郁郁葱葱,漫山遍野都是茅草,草深处,甚至没过人头,躲在草丛中,外面人根本发现不了。而合肥人家根本就离不开柴草,穷人家大多用茅草盖房。“你们可不要小瞧用我们大蜀山的茅草盖的房,那可是典型的冬暖夏凉,而且使用时间长,十年都不需要翻盖。”
    茅草屋里的人们心没有那么深邃,只要饿不着、冻不着就阿弥陀佛了。那时大家都穷,心地善良的更是穷人帮穷人。
    张大爷说,旧社会要饭的多,遇上水旱饥荒,合肥城里满大街都是手捧破碗、拿着打狗棍的。有一天,张大爷家门口也来了一位要饭的,手拿两片竹板,嘴里唱起了数来宝:“来得巧,来的妙,老爷开门我来到。我来到,我来到,老爷不给我也要。我也要,我也要,不怕从早要到晚,再从晚上要到早。”张大爷那时还小,依着门看热闹。母亲是位吃斋念佛的,赶紧从家里仅有的半口袋米里舀出半碗,给了那位要饭的。
    张大爷对居住在他家隔壁茅草屋里的一位“半边人”印象深刻。“半边人”是合肥人过去对寡妇的称呼,那时讲究妇女丧夫守节,合肥城里就有好几处贞节牌坊。那位“半边人”自从丈夫去世就让儿女们把家里的堂屋隔出小半间,只在墙上掏出一个小窗户,一日三餐全让儿女从中递进递出,吃喝拉撒全在小屋里。周围的邻居都称赞说她是个好女人。
    听到这里,我真的感到一阵揪心,茅屋里到底还有几多辛酸呀!

终于住进了新居

    相比较听老合肥讲述过去的故事,那些新合肥对这座城市更多是充满了好奇。摄影师刘佰忠刚来合肥的时候,在周谷堆租房居住,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姑娘巷,心生疑窦,怎么会有这么浪漫的名字呀!
    那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合肥郊区,除了蔬菜地,就是挨在一起的村庄,基本上都是茅草房。1954年的时候,合肥市人民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动员起来,清淤、拓宽南淝河河道,祖祖辈辈居住在那一带的乡亲们退居到南淝河新筑的河埂下,村庄也就叫“新河埂村”,并且一住就是几十年。
    后来,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新河埂村”一带逐渐被现代化的大都市包围,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家家户户靠城吃城,日子越过越红火。和国内大多数城市的郊区一样,城乡接合部地区总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乡村富裕得多。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新河埂村”的小伙子固然容易娶到媳妇,“新河埂村”的姑娘们却不愿意嫁到外乡。除了个别和合肥城里的小伙子搞对象嫁到了市里,绝大多数的女婿都是“倒插门”来到了“新河埂村”。
    那时,“新河埂村”已经比较富裕,便给家里有“倒插门”女婿的姑娘们也按男丁人口分了宅基地,并逐渐连成一片。通往马路上的小巷道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人们叫做“姑娘巷”,但只限于口头上,真正命名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当时市地名委员会为了解决城市道路名字紊乱的状况,统一对大街小巷摸底排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这条小巷正式以“姑娘巷”挂牌。
    合肥改造旧城是从1983年9月开始,当时新建了光明、益民、团结巷、龚大塘、蒙城路、公园新村、桐城路、二里街、花园巷、安庆路、大西门、义仓巷、梅山路等14个住宅小区和建筑组团。要知道那时全省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能够搬进单元式的住宅楼,那是十分幸运的事。
    紧接着,高层建筑和高档公用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改变了合肥城市总体面貌。当时的报纸报道了“六五”至“七五”期间,合肥总共建成近20座高层建筑,骄傲地列出了几处地标:金融大厦,主楼21层;九州大厦,主楼21层;黄山大厦,主体结构20层;天都大厦,主楼22层;供电大楼,主楼12层;四联公寓,主楼18层,总建筑面积1.09 万平方米;合肥大厦,地面以上建筑18 层;建工大厦,主楼17层……
    房屋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诠释了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