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色彩斑斓的青春记忆

(2012-03-21 10:55:34)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杂谈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色彩斑斓的青春记忆色彩斑斓的青春记忆
色彩斑斓的青春记忆色彩斑斓的青春记忆
开栏语
    由江淮晨报、安徽省民俗学会、合肥文物管理处共同主办,淮矿地产承办的“庐州记忆·合肥这座城”老照片征集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热心读者的参与。浏览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努力想读懂背后的故事。从今天开始,感兴趣的朋友敬请关注"晨报地理",连续八期,让我们一起聆听精彩!

 

色彩斑斓的青春记忆
李云胜 文

    一直以为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喜欢回忆,当见到参与这次老照片征集活动中那些青春靓丽的身影时,我真的被hold住了。那些脸上的青春痘还没有完全消去的红男绿女们,用镜头留住了他们与青春有关的记忆。

校园里的小楼

    有人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最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阶段,理想、信念、爱情、学业、事业等,都在这一阶段萌发出翠绿的新芽,蓬勃着粉红的蓓蕾,延伸着彩色的憧憬;大学阶段也正是一个人从年少轻狂向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迈开杂乱而坚实的步伐,所有身边的人和事,都会在年轻人的心海中留下烙印、投射光影,从而在悄无声息中牵动着、影响着甚至左右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当我拨通薛红的电话时,立即被听筒那边传来的甜美声音感染了。这位毕业还不到五年的八年后,居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当年,她经常一个人穿行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里,用镜头记录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合肥的变化太快了,当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咀嚼拍摄时的经历,再到那里时,或者是一片废墟,或者是一片崭新的建筑。”薛红让我看她投给我们的那张城中村照片,那是2006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她信步来到安徽农业大学西门外,晨光将七零八落低矮的平房染成了金色,树影摩挲,人迹稀少,那种闹市中难得一见的安静打动了她的心扉,赶紧将照相机的街头对准了那里,于是,才将如今已不见踪影的那个城中村记录下来了。
    同样给她留下难忘记忆的还有安徽农业大学的化学楼,她说第一次见到,就被它深深吸引。那典型的苏式建筑融进了些许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给学校设计的她以震撼。即使是处于喧闹的校园,还是能由心地感触到独处的安宁,走近,是扑面而来的历史。
  这是一栋三层小楼,外观古朴淡雅而不失大方,简单的玻璃木窗丝毫不影响他的婉约与精致,回字形的镶嵌雕刻显示着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匠心独具。这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合肥最常见的建筑风格。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很容易就被这似曾相识的感觉所吸引。这栋老建筑不仅见证了农业大学的历史发现,也记录下了合肥这座城逐渐远去的历史,像位老人默默的讲述着那个年代的城市记忆。如今,化学楼掩藏于一片翠绿当中,与旁边现代化的研究生公寓相比,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但作为一个时代建筑的缩影,俨然是有历史感情的。


铁轨上的情愫

    是一张“情牵二号门”照片将我的眼光拽了过去,一对漂亮的男女牵手走在铁轨上,双手张开作飞翔状,那洋溢的青春气息强烈地感染了我。
    照片的拍摄者,肥西花岗职业高级中学的老师解光文介绍说,那是一次由网友们自发组织的摄影活动,目的是留下即将消失的合肥老地方的影像。从报纸上得知合肥老火车站即将拆迁,几个“拍客”在网上发帖,希望有年轻帅气姑娘、小伙儿来当模特,用青春靓丽的身影把陪伴了合肥人将近八十年的老火车站衬托得更加壮观。
    那位帅小伙儿是位在天津大学读书的合肥人,看到帖子后,立即给他们发来了简历和照片。拍摄那天,女朋友原是来为他服务的,没想到解光文老师的灵感迸发,长长的铁轨不就是象征着两人的漫漫爱情路吗。于是,街头将爱情的甜蜜永远地定格了。
    据说,小伙儿看到照片以后,陶醉地和心爱的姑娘拥抱在了一起。
    合肥老火车站修建于1935年12月,翌年元月竣工,总共只有五间票房,还是土坯墙,麦草顶。后来站房落成,算是像个样子了,墙是砖头砌的,顶棚盖着板条,地坪是“洋灰”抹的,内设售票房、行李室、电报室、头等和二等候车室、普通候车室、办公室、站长室、分队长室以及警察室。最有意思的是那个时候人思想都很封建,还专门设立了女候车室,其实,当时女人出门的很少,女候车室里寥寥无几。
    解光文老师上学的时候就是从照片上的合肥老火车站上的火车,后来,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了,新火车站建成,老火车站中间部分早已被拆除,但部分月台还在,老的轨道线仅作为货运配送使用。
    如今,这里终于要拆迁了。望着年久失修破败的只剩下月台和站牌的老火车站,昔日热闹的场面,已成曾经的记忆。如今,经常光顾这里的是一些带着模特的摄影人,他们试图将老火车

站的影像留下来。而随之留下的,还有挥之不去的情感。
    末了,解光文老师淡淡地吟咏起一首徐志摩的诗: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突然我乱了。

非典时的记忆

    在翻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的时候,突然一个熟悉名字映入眼帘,刘兵生。这可是位著名的摄影师,他的一幅拍摄于非典时期的照片,从构图到用光都十分完美,尤其是两个学生模样淡定的表情,将我们的思绪重新带到了九年前。   
    2003年4月以来,北京人的生活被“非典”弄得开始糊涂起来。各种有关“非典”疫情的道听途说、各种流传于手机和电脑中有关“非典”的短信和邮件甚嚣尘上。人们谈“非”色变。不久,恐怖的非典就蔓延全国,合肥这座城市也处于戒备之中。
    据刘兵生回忆,那是200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为确保校园防非典工作万无一失,组织学生对低矮处围墙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防止校外人员从低矮处翻墙进。那天正好是临床专业的两个女生值班,她们的脸上丝毫没有恐惧,相反还轻松地安危刘兵生先生不要紧张,只要科学预防、治疗,非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
    再次来到安徽医科大学的时候,那里早已不见非典时的紧张气氛。一位老师对我说,当年他还是学生,现在已经留校当老师了。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时进入封闭状态后,校内唯一进行的大型活动就是打篮球。可能因为太寂寞,原本许多并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也纷纷涌到篮球场,有滋有味地看着场上的双方的比赛,有的还从此成了篮球迷。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黄医生也是永远也忘不了那段非常时期,原本已经改行从事行政工作了,但那次医院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充实到第一线。他在中药房帮忙做中草药香包、饮剂,合肥许多大单位成千上万地预订,药房根本生产不出来。医院工作人员只有加班加点、没白没夜三班连轴转。最要命的是亲戚、朋友纷纷找他代购预防非典的药品,甚至口罩、体温表、消毒液也成了抢手货,他只好“走后门”,然后再一家家送去,贴时间、贴公交车费,一些关系特铁的还不好意思要钱。
    我给他们看刘兵生先生拍的照片,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当时就是这样,到处是警戒线,仿佛空气都要凝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