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庐州歌谣里过年
李云胜 文/摄
合肥历史上就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即使是民间,也有大量的歌谣,包括民歌、童谣、秧歌、小调等。其中,与春节有关的歌谣更是透着温馨的民俗味道,把这块土地上的年味诠释得醇香浓厚。
小邓子的开场歌谣
大家可能对龙年央视春晚舞台上那位可爱的男孩小邓子印象深刻,作为一颗闪亮的小童星,他肩负着开场歌谣和零点敲钟的重任。当他在晚会开始时手提灯笼,嘴里哼着过年童谣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除夕万家人团圆,欢天喜地过大年。”
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先生,多年来热衷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尤其对合肥本土民间歌谣的下了功夫。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查阅各处馆藏资料、走访合肥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将近十年的时间,经他收集和整理的安徽民谣已有两万多首,其中仅合肥地区就有一万多首。
看完小邓子演唱的这首过年童谣,他也翻出合肥地区流传的过年童谣,并且进行了对比: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炒米糖。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母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馍。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从两首童谣里可以看出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王贤友先生分析说,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在春节这个民俗上面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反映在歌谣上面,就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比如“二十三,糖瓜粘”,合肥童谣是“二十三,炒米糖”。“糖瓜”是北方的叫法,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合肥的炒米糖是将米入锅炒至焦黄香脆,然后加适量事先熬制好的麦芽糖稀,经拌和均匀后再将其捏搓成椭圆状糖米团。别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到了河南,干脆就叫“祭灶糖”。
老合肥细说老歌谣
听说我在寻访合肥民谣里的春节,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合肥纷纷回忆起过去合肥过年的趣事。
陈频先生和我是老朋友了,聊到过年童谣,他说小邓子的“二十五,扫尘土”到了合肥就变成了“二十五,磨豆腐”。
豆腐每天都要磨,但只有农历正月二十五那一天磨的豆腐与众不同,叫“年豆腐”。合肥民间风俗对此非常重视,家家户户都要在那一天磨“年豆腐”,不会磨的人家,就要提前几天预约,和豆腐坊师傅打好招呼,以便安排时间。
陈频先生小时候就看过家里磨过“年豆腐”,那是要在二十五的头一天就做好准备的,把黄豆放到刚打上来的井水里洗净,瘪的漂浮在水面丢弃不要,挑选好粒粒饱满的浸泡在一口大水缸里。
到了第二天下午,豆腐坊师傅过来指导了。先是将石磨牢牢地放在一个四腿支撑的长形木头架子上,然后在石磨上安上一个木头手柄,手柄上有一个洞连接一个支架转动,再从房梁上吊下一根绳子拴着支架。
磨的时候要两人配合,抓住支架的“底横”,一来一回、前仰后合,石磨便有节奏地转起来了。黄豆从磨眼里不断地被填进去,豆浆源源不断地从石磨缝里流出来。
旁边是另一个吊着的东西,那是一块绷在十字形木头架子上的纱布兜,磨好的豆浆被倒进纱布兜里,在豆腐坊师傅的晃动下,滤完渣的豆浆流进了纱布兜底下的缸里。这时,熊熊的炉火烧起来了,豆浆在锅里翻滚着,只见豆腐坊师傅用水瓢化开一点石膏,均匀地倒进锅里。要不了多久,一锅嫩嫩、白白的豆腐就做好了。
几个围拢在门口的小孩咽着口水,大人们见了,甭管是自家的还是邻居家的,一人一碗豆腐脑,上面撒上一勺白糖,大伙儿立即欢天喜地起来。
歌谣里的合肥吃食
合肥这个地方地处江淮之间,兼容了南北的风土人情,像北方人过年要吃饺子,南方人过年要吃馄饨,这里似乎都行。过年的歌谣里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包括从初一到初五,过去都有传统的吃食。
辞旧迎新第一餐要吃饺子,这是有讲究的。清乾隆年间有文云:“元旦昧爽,长幼皆起,盛衣冠,设香烛,拜天地、先祖、父母,以次而及。同食角子,取更新交子之义。亲友诣门互拜……”
初一的饺子是在除夕就已包好,一家人围拢在炭火盆边,一边守岁,一边和馅、擀皮、包饺子。饺子谐音交子——旧岁新年的转换交接在子时,所谓一夜连双岁。这个“子”为十二地支第一项,《汉书·律历志》称其为“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时交子时,岁月跨过新春门槛,在这一时刻燃放爆竹,辟邪迎祥。
合肥有些大户人家在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素馅的,主要是祈求新的一年图个“素素净净”。而到了初二吃面条,是喻意面条长长,“天增岁月人增寿”,是祝福安康的。
老合肥牛耘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看到我采写的《飘香的圆子》,让他想起了一首歌谣:“三月三,荠菜开花上高山。”
荠菜虽然在冬至后就逐渐上市了,但最好吃的时候是春节。旧时,在正月的最后几天,合肥城郊的田野、路边就可以看见许多挎着篮子挖荠菜的妇女,她们大多把荠菜拿到城里来卖,换几个小钱过年。
荠菜馅的饺子是一道美食,但合肥人更喜欢拿它做荠菜圆子。买回来先将菜根剪去,再用开水烫一下,加入虾米、笋丝、猪肉丁,外面滚上淀粉,油炸后表皮酥脆金黄,吃起来清香扑鼻。
据说李鸿章家春节的饭桌上必上这道菜,因为当年淮军与太平军作战时,淮军伤亡惨重,军心涣散。当时恰逢春节,李鸿章便命令制作家乡风味的荠菜园子送往前线。淮军中的将士基本上都是合肥、巢县、庐江、无为、舒城一带的人,吃了荠菜园子,士气大振。从此,李鸿章家的年夜饭上就少不了这道美味佳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