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飘香的圆子

(2012-01-30 15:25:37)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飘香的圆子飘香的圆子
飘香的圆子飘香的圆子
飘香的圆子
李云胜 文/摄

    圆子可能是中国所有的地方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了,因为欢喜的形状,普通的吃食就被赋予了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而在合肥这个地方,似乎什么都可以拿来作为圆子的材料。

微博引起的话题

    春节,南来的,北往的,全部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合肥这座城市寻常拥挤的景象立即得到缓解,大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少起来。
    不过,万能的微博将大家重新连在一起。这不,一位网友刚刚说自己“最爱藕圆子”,另一位就提出了疑问:为啥只有安庆有藕圆子?那其实是这位美女网友有点孤陋寡闻了,我立即回复道:藕圆子不独安庆有,合肥拱辰街就有卖的。并且承诺,年后第一篇就写《飘香的圆子》,敬请关注“晨报地理”。
    还是在那次采写《千年小巷拱辰街》的时候发现的,合肥传统吃食大都出现在了这条老街巷里,那里的住户习惯还是称之为北门大街。清晨,别处的行人还不是很多,但那里已经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了,买菜的和吃早点的挤满了整条街巷。我从阜南路入口进去往北走,寻思着吃点啥,突然被一嗓子吆喝吸引住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大汉和一个小女子在卖油炸的藕圆子。
    一根胳膊粗的藕在打了无数个洞的铁皮上擦成了泥,里面拌上菱角粉和葱、姜、蒜,下锅炸成金黄色,尝一口,外焦里嫩。那位长得还算标致的小女子说,她家以前在巢湖岸边的义城,藕圆子是她童年就会做的一道菜。
    无数个大年三十,都是母亲领着全家人共做年夜饭,所有人在母亲的指挥下,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切肉的切肉,杀鸡的杀鸡。孩子们也是跑进跑出,穿梭在大人身边,放鞭炮、看热闹、做游戏,中间不时地被大人们叫住帮忙去镇上的代销店买瓶酱油、买袋盐。
    母亲最拿手的就是做藕圆子,只见她麻利地将藕泥、肉末、小葱、姜、鸡蛋、盐、白胡椒粉搅拌均匀,在锅中倒油烧热,开中火,用手抓一撮藕茸,放在手掌中,晃动手腕,将藕茸转成球形,放入油锅中。不久,一颗颗金黄色的藕圆子出锅了,孩子们一哄而上,每个人的手中都捧着两个用油纸包着的藕圆子,热热闹闹地去外边吃去了。
    “佳偶天成、团团圆圆”,藕圆子的寓意似乎来得更吉祥。

下脚料做的圆子

    小女子的回忆勾起了我肚子里的馋虫,望着那堆积如山的藕圆子,我赶忙称了一斤。
    也是微博上一张大锅灶的图片,让我想起了故乡的一道圆子的做法,那其实是用吃不完的锅巴做的。小时候家里大锅灶烧的是粗糠,那时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母亲做饭。蹬在锅门口,从一旁的大麻袋里抓撒几把粗糠扔进灶膛里去,用纸壳封住灶口,空气从下面的灰槽吸进灶膛,轰地一声点燃了粗糠。要不了20分钟,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就煮好了。每当那时,母亲就会过来把米饭盛到一个钵子里,再在灶膛里添一把火,把锅里的锅巴炕得又焦又香。
    为防止受潮变皮了,母亲把锅巴放在一个玻璃罐里,焦香的锅巴成了我们平时的零食。既可以干吃,也可以放点酱油、猪油、盐泡着吃。而到了过年,最好吃的一道菜就是锅巴圆子。就是把锅巴碾碎,和干馒头、荸荠、肉末掺在一起,用油炸了吃。要是蘸上一点辣椒炸酱,那风味更独特。
    不过,做下塘烧饼的陶余胜师傅告诉我,要说用下脚料做出美味的圆子,谁也比不过下塘集人。当年,下塘集人靠着“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把下塘烧饼做到了合肥、南京、上海,并且派生出来烧饼圆子,堪称下塘集食品中的一绝。
    老合肥陈频还记得第一次吃烧饼圆子的情形,那是在他的一个下塘亲戚娶媳妇的喜宴上面,就在大鱼、大肉吃得十分腻味的时候,不期端上来一盘星光灿灿的圆子。一只只参差者,垒成了一个小小的“金字塔”。举箸搛起一个烧饼圆子,似有坚硬的感觉,一口咬下,竟然有柔软的内在。细品品,鲜味隽永,绵糯无限,很爽口,不油腻。如此美味,谁还顾得了斯文,接二连三的吃了五个,仍然是意犹未尽。
    陶余胜说,下塘烧饼圆子其实用的全是普通下塘烧饼。先是将烧饼以开水浇透,再放如肉泥、姜末、葱花、细盐,用手反复掺和直到均匀粘合才行。用手指虎口挤出圆子,放进盛有淀粉的瓢里转动,将沾满淀粉圆子放进滚开的油锅。至漂起用漏勺捞起,就成了美味的烧饼圆子。

独特的庄墓圆子

    圆子可能是中国所有的地方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了,因为欢喜的形状,普通的吃食就被赋予了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而在合肥这个地方,好像什么都可以拿来作为圆子的材料。
    早就听说合肥的圆子品种全,吃法也花样繁多,除了各地都有的被叫做“狮子头”的肉圆子、外面裹上糯米的“珍珠圆子”,还有挂面圆子、绿豆圆子、荠菜圆子等,而庄墓圆子可以说是最负盛名。
  相传庄墓圆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由春秋楚庄王时的庄墓人创制,在当时被叫做“庄王圆子”。因为现在能尝到的正宗庄墓圆子产自合肥长丰县庄墓镇,所以才叫做“庄墓圆子”。
    一位老饕评价说,穿越千年的传统美味真的是不可多得,庄墓圆子虽历经两千多年风云变化依然能受到广大食客的青睐,必有其过人之处。
  在合肥人喜欢吃的圆子里,庄墓圆子的制作工序相对复杂,首先选料要选上等五花猪肉,煮熟以后切成细小丁状;馍馍要揉搓成粉末状,用面筛过滤,然后以猪肉、馍馍粒、猪板油为主料,葱、蒜、姜、盐、味精等为佐料,按一定的比例搅拌在一起,用手揉成面团状,再用绿豆粉滚面一次。用绿豆粉滚面,可以避免圆子破皮,有韧劲和咬劲。然后放进煮沸的开水锅里煮一下,用带有小漏洞的“丝勺”捞上来放在白菜叶上冷却,这样一系列的工序完成之后,圆子即成型了。
  庄墓镇的一位朋友说,正宗的庄墓圆子一定要用老母鸡汤做辅料,这样才能保证口感特别鲜香爽口,让人回味无穷。蒸时更讲究,水沸腾之后,把圆子放在铺有千张的蒸笼上,盖上锅盖,旺火烧二十分钟左右,中间点一次井水。这样端上餐桌食用时,圆子质软不硬,甜滑润喉,用筷子夹起即使成椭圆或长条形,也不会破碎。
  而吃圆子的场合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在结婚喜宴上,一盘圆子上桌了,此时却不能动筷子进口,必须等到新郎新娘前来谢客,才能品尝。有时家里来了多年未见的亲友,也要上一盘圆子,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而除夕夜的那盘圆子,更是寓意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为春节增添了祥和氛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