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47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下塘烧饼

(2011-11-01 10:20:03)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又见下塘烧饼又见下塘烧饼
又见下塘烧饼又见下塘烧饼
又见下塘烧饼
李云胜 文/摄

    合肥有许多名小吃,著名的四大名点就不用说了,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吴山贡鹅、庄墓圆子等。这次在新站区的一处小巷里偶尔看到的下塘烧饼,一下子勾起了我十几年前的回忆。赶紧买了一个,咬一口,和在下塘集吃到的味道一模一样。

20年前留下的齿香

    既为下塘烧饼,自然原产于下塘。
    20年前,我曾经去过那里,是介于合肥和水家湖之间的一个小集镇。据说镇子的历史很悠久了,建于北宋年间,古时是通往庐州府、凤阳府、寿州府的交通要道。原先应该属于寿县,后来成立长丰县时划了过来,距离省会合肥只有18公里。
    车子接近镇子的时候,老远就闻到阵阵香气,是那种麦子的醇厚和芝麻的绵柔,夹杂着猪肉特有的芳香。不远处,有两家挨着的小铺子,摊子边上已经围了一圈等待烧饼出炉的食客。一旁陪同我们的人介绍说,这是下塘集最有名的烧饼铺,每天慕名而来的人一拨接一拨,每天都要卖出去几百斤面粉。
    可能是提前打招呼的缘故,也可能因为陪同我们的是镇里的干部,反正当老板看见我们一行人等,立即招了招手,麻利地从炉子里铲除几个滚烫的烧饼,热情地叮嘱我们要趁热吃。
    我在一旁仔细观看,烤制烧饼所用的烤炉就很特别,是将铁锅倒扣而成的吊炉,外面抹上一层黄泥巴,再用白色的涂料粉刷一通。吊炉呈半封闭状态,前方开了一个大口,底下是用木炭燃烧,上面贴着烧饼,大约烤制5分钟左右出炉。
    刚出炉的烧饼色泽金黄,上面撒着的芝麻也一粒粒透着饱满。一口咬下去,满口留香,外面酥脆,里面柔软,嚼上几下,芝麻,伴着肉陷,混合着香醇的发面,和我之前吃过的烧饼味道迥异。
    在来的路上,我听说要去品尝下塘烧饼时,曾不以为然,因为我的家乡六安的烧饼就是一绝。也是发面擀成比巴掌略大的长方形,在里面揉进用油、盐调和好的葱花,贴在一个缸做成的炉子里,出炉时,一面烤成金黄色,像蟹壳一样,外酥里嫩。
    陪同的人说,下塘烧饼名气那么大,一定有其道理,和别的地方烧饼绝对不一样。待吃到嘴里,还真的别有一番风味,至今想来,似乎还能咂摸出味道来。

“打”字透露出的艰辛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新站区一处小巷的,先是闻到了熟悉的香味,紧接着就看到一面牌匾,上写着“下塘烧饼”四个大字。一位中年汉子正在吊炉前忙活着,只是顾客没有在下塘集看到的多。
    中年汉子名叫陶余胜,15岁就拜师学手艺,至今已经32年了。
    他说下塘集把这门手艺叫“打”烧饼,一个“打”形象地道出了艰辛。每天鸡还没叫就起床,揉面、剁馅、起炉子,待收拾妥当,已经是太阳升起的时刻,又要忙着贴饼、卖饼,一直忙到九、十点钟。中午稍事休息,下午又要备料,为第二天的买卖忙碌了。
    烧饼美味可口,但“打”起来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每道工序都是特别讲究,没有十年八年的技术是“打”不出好烧饼的。光是被炭火熏烤的滋味就不好受,特别是炎炎的夏天,烟熏火燎,再加上烈日晒,一般人根本受不了那种苦。
    据说早期的下塘烧饼,配料主要有香葱段、老姜末、陈猪油、口感香脆。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的下塘集人开始尝试用猪肉做馅料,并烧饼表面涂抹上香油,洒上芝麻,和传统口味相比,又是另一番风味,收到了众多食客的青睐。下塘集也由此被誉为“烧饼之乡”,去那里的人们不仅自己品尝,还要带一些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陶余胜告诉我,他们老家走出了许多“打”烧饼的师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挑着独特的吊炉,怀揣着祖传的手艺,将下塘烧饼带进了都市的街头巷尾。现在许多城市你都会看见这样的画面,“打”烧饼师傅站在吊炉前,和面、揉面、贴饼子,一整套工序的完美操作下来,酥脆可口的烧饼不一会就呈现在你面前。看着“打”烧饼师傅投入的表情、灵活的身手,那真的是一幅都市民俗图画。
    说着话的功夫,炉膛里的烧饼已经变得焦黄,陆续有几个前来卖烧饼的人。陶余胜说,这都是老主顾了,他们也是年初第一次吃到下塘烧饼,从此就爱上了这一口。

与烧饼有关的传说

  我很好奇那只吊炉。
    陶余胜说,你可不要小瞧它,这种形状的吊炉是下塘烧饼独有的,早在汉代就初具雏形,上为天锅,下为地灶。他们一般都是自己制作吊炉,首先支好灶架,把大铁锅反扣在灶架上,铁锅外用干净的泥土和白灰、麻刀头搅拌均匀,摸在天锅的外边,目的是保温。
    下塘烧饼可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诗为证:“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
    还有动听的传说,有好几种呢:
    最早一个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曹军伐吴,在合肥逍遥津被吴军打得大败,吴军追击曹军一直到下塘地域。夜间曹军又饿又累,但恐被吴军发觉,不敢明火做饭,这时,一位军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在找一些树根在下点着,“打”出了又香又脆的烧饼,曹军军士饱餐一顿后,士气大振,第二天一举击败吴军,取得大胜,从此下塘烧饼的工艺留传下来。
    还有一个与赵匡胤有关,有点像寿县大救驾的故事。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途经下塘,老百姓献上烧饼,赵匡胤吃后赞不绝口,而后名传天下。
  流传最广的还是最后一个。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在安徽活动的太平军,湘军统帅曾国藩的一路兵马驻扎于下塘集。军队行军打仗,急需干粮,烧饼就成了首选。为了多争生意,烧饼师傅改进配料和烤制工艺,深受欢迎。烧饼质量虽然上去了,但是常吃下塘烧饼的湘军却屡吃败仗,人们便戏说湘军“只顾紧吃烧饼,哪管战事吃紧”。此话虽属笑谈,但下塘烧饼的名声却响亮地叫开了。
    传说肯定有虚构的成分,但下塘烧饼的风味却不是吹的。
   现在的下塘集人已经有了商品和品牌意识,陶余胜就打算注册自己的商标。他神秘地对我说,他和著名书画家陶天月是亲戚,准备请陶老为自己的匾额题字,那样,下塘烧饼的名气会更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