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寄西园湖

(2011-08-25 16:40:07)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情寄西园湖情寄西园湖情寄西园湖
情寄西园湖
李云胜 文/摄

    作为住宅小区里的景观湖,西园湖不是最大的,却是最早的。绿意盎然的堤岸,碧波涟漪的湖水,还有那湖中的雕塑、亭台楼阁、水榭曲桥,都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批住户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李云胜 文/摄

    看中了这道景观

    合肥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记得十年前到过西园湖。那时,从长江西路五里墩向东一拐,一条不到200米长的西园路就把你引到了湖边。仿佛到了公园的一角,凉亭、石墩、假山、花木,所有这些,过去可只能在逍遥津里面才能看到。今天,那里早就不是当年的格局,从西园路走到五里墩立交桥下,我居然不知道怎么走了。

    幸亏遇见了买菜归来的黄大妈,听说我要找西园湖,她说巧了,自己家就住在西园湖边上。

    今年已经69岁的黄大妈还记得当初搬到这里居住的情形,那时单位还是福利分房,买下了西园新村里的20套2室1厅的房子。其实黄大妈在单位有房子,离办公室只有咫尺之遥,方便得很。就是冲着西园湖那一汪碧绿的清水,她和爱人商议,还是退掉原有的住房,搬到西园湖畔居住。“早晨推开窗户就能够看见水榭亭台,一伸手,好像就可以够到树梢一样。尤其是空气,那比市区清新多了。”黄大妈沉浸在对往日的回忆之中。

    我很好奇黄大妈的表述,怎么这里不是市区吗?黄大妈回答说,看来你不是合肥人。倒退20多年,这里还是一片田地,旁边仅有的几个单位分别是105医院、公交公司、江淮仪表厂以及安徽大学。对面倒是有住家的,一个是蜀山新村,还有一个就是部队的干休所,都是一些不大的住宅区。

    单位分房子的时候,许多人虽然钟情于那里的美丽环境,但却怯步于距离。当时西园新村的宣传材料上就写着:“位于大西门外,距离市区1.5公里。”1.5公里在今天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和滨湖新区、政务新区相比,那还是距离吗?但当时在人们心中的概念就是,城外郊区呀,太远了!

    好在3路公交车正好通过单位和西园新村,许多同事最终没有抵挡住湖畔风光的诱惑,20套福利房很快就分配到位。

    湖畔的幸福生活

    有些事的确不能够想当然,当我来到西园街道办事处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我,要想了解西园湖,必须去找三里庵街道,因为新的规划调整以后,那里已经属于他们管辖。

    在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李大姐感慨地说,西园湖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风光了,主要是这20多年来,合肥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多到除了有自己的亲戚朋友住在里面的以外,大家已经记不住名字,分不清特色。

    至于小区里面有一个湖泊根本不算稀奇,就是游泳池、喷泉那也比比皆是,景色比西园湖漂亮多了。

    可能就像化了妆的姑娘一样,虽然漂亮,由于大多没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大家很难记住。但西园湖在这一点上和它们不一样。这个合肥最早引进了景观概念的湖,在今天看来并不起眼,但至今还为大家津津乐道。

    李大姐对西园湖的形成还记忆犹新。这里以前是合肥郊区长青乡和杏花乡部分生产队的菜民宅基地和蔬菜地,解放前就有口塘,叫蔡大塘,是当地农民的当家塘。1985年修建西园新村的时候,仿照上海的一些新兴住宅小区的宜居环境理念,将这口塘改造成了小区景观的一部分,重新疏浚塘体,扩大为12亩的湖面。用水泥块石取代原先的土湖埂,并在周围广植红花绿草,湖中建有雕塑和曲桥,岸上有假山和休闲椅,并在湖畔建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职工休息室,只是现在都改造成了经营场所了。

    那时的西园湖畔可热闹了,每当夕阳西斜,放下了饭碗的小区居民们都聚集到这里活动,老人们沿着湖岸散步,遇见熟悉的朋友,往往能够站在树下聊上半个小时。年轻人玩的花样更多,有打羽毛球的,有学骑自行车的,有玩滑板、轮滑的,也有跳绳、跑步的。尤其是蹒跚学步的小宝宝们,那晃晃悠悠的架势引得围观的大人们哈哈大笑。

    因湖而来的大奖

    “你可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西园湖,当年,它可是拿过国际大奖的。”当我对现在的西园湖表示出淡淡的漠视时,竹荫里社区的李大姐不由自主地提醒我说。

    西园湖其实是伴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合肥旧城改造的浪潮诞生的。1983年4月,合肥市首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合肥公司成立。不久,合肥市政府决定在这里建设住宅小区,起初叫安北新村,后来考虑到名字的美化,加上小区位于环城公园西山景区以西,所以改叫西园新村,小区里的景观湖自然也就叫西园湖了。

    当时这里居住着1173户农民,还有大量的蔬菜地,当地的菜农后来被统一安排回迁到建好的小区里。

    蔡大爷就是以前常青乡菜农的回迁户,他说当年他家的菜地就在蔡大塘旁边。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从蔡大塘里挑水浇地,儿子和媳妇在菜地里摘菜,然后拿到蔡大塘边洗净挑到中菜市卖。待太阳出来了,蔡大爷就在塘里洗洗脚上的泥巴,回到家里吃早饭。后来,房子和菜地都被征了,几十年的习惯被打破,心里还惆怅了一阵子。好在回迁还在蔡大塘附近,只是名字已经改为西园湖。

    让蔡大爷没有想到的是,原先的蔡大塘被改造成西园湖后,居然名气大增,三天两头有人来此参观,既有中央和省市领导,也有海外侨胞和外国朋友。一次,蔡大爷牵着小狗在湖边散步,几辆小轿车停在了他的身旁,从车上下来一群人,其中还有好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过后才知道,他们是联合国的官员,专门前来这里观摩西园湖的。

    在合肥市城建档案馆,我查阅到了相关资料。1988年6月,国家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指定西园新村建设者的代表,作为全国已建成的200多个住宅小区的代表,参加由联合国人居中心、意大利政府外交部和意大利人民文化发展中心,在意大利滨海城市热那亚联合举办的“发展中国家住房技术竞赛”,西园新村以其研究工作的先进性及大规模地解决居民住房而荣获“利古里亚”国际特别荣誉奖。

    据知情人说,那次得奖,其实西园湖功不可没,前来参观的联合国官员被这个景观湖的设计理念所打动,最终促成了项目的参选。

    手记

    假如你不了解西园湖的历史,不知道她曾经带给合肥居民的那种骄傲,你是理解不了直至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对她投去关注的目光。

    有人评价说,当年西园湖的建成,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即使过去了20多年,回想起来,老住户们的心里还是充满骄傲和自豪。就连小区里面的组团也是那么充满诗意,比如桃源里、梅影里、松涛里、桂香里、竹荫里、枫林里,竹荫里因此还成了社区的名字。

    许多老住户还记得当时搬进来的时候,第一次看见外墙分别采用桃花、梅花、青松、翠竹、红枫、金桂等色彩装饰,内墙也用涂料滚花,乍看上去像贴了墙纸一样。地坪是用“107”胶刷的,厨房、厕所墙裙用白瓷砖,布置得像宾馆一样。

    光阴荏苒,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房屋变旧了,西园湖也衰老了,湖体多次受到污染,清澈的湖水泛起了气泡,甚至在盛夏的时候变成过铁红色。

    这几年,相关部门多次给湖体换水,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改造西园湖的提案,小区居民也在网上讨论,集思广益探索治理西园湖的思路,有人就建议将西园湖改建为休闲广场和地下停车场。

    说实话,还是希望再来这里的时候,仍然可以看见西园湖景区的绿荫和碧水,毕竟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