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峰独秀鸡鸣山
李云胜 文/摄
假如要历数全国重名的山峦,那鸡鸣山绝对要算一个。耳熟能详的就有河北张家口鸡鸣山,浙江义乌鸡鸣山,河南沁阳鸡鸣山,福建省屏南鸡鸣山等。而在众多的鸡鸣山里,咱们合肥近郊的鸡鸣山,那可谓一支独秀,里面蕴含的文化符号,是别处无法比拟的。
平地凸起小山峦
合肥市蜀山区人大办公室主任王广力先生自豪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到我们蜀山区南岗镇鸡鸣山去看看。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是都市里的人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恩赐。
我曾攀登过许多著名的山峰,包括黄山、庐山等如雷贯耳的名山大川。当车子来到山脚下的时候,老实说,我有点失望。那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山丘,高不过几十米,几十级台阶就到了山顶。王广力先生从我的眼睛里读出了异样,心里却把握满满。他说许多第一次到鸡鸣山来的人,都会是你这样的表情。那实在是因为不了解鸡鸣山的缘故。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地区,地势高低不平,但山峦稀少。为人们熟知的大蜀山、小蜀山都是无岗阜连属,只是孤单单的一座山,《尔雅·释山》里云:“独者,蜀是也。”所以才有了大蜀山、小蜀山的称谓。这也适用于鸡鸣山,从地形上看,三座大山分布在东、北、西,恰成一个三角形,而周围都是相对平坦的田地。站在山顶放眼四望,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果木、农田,大有孤峰独秀的意境。
王广力先生说,三座山中鸡鸣山最矮,海拔只有68.2米。而合肥的平均海拔在40米左右,也就是说鸡鸣山只比合肥高20米左右。气势上首先输给了大、小蜀山,但遗留下的历史遗迹却是三座山中最古老的。
我在山顶上发现几根石柱样的东西,鸡鸣村的民兵营长许维斌先生介绍说,那是魏武王曹操的拴马桩,一共有四个。文革的时候,山下村民修桥,其中的三块被搬下山作为桥墩了。1978年,刚刚走上正规的鸡鸣村,那时还是生产大队,已经有了文物保护意识。他们出钱征回了遗失的原物,在原处恢复原先的模样,并在山顶立碑,详细地记述了鸡鸣山的来龙去脉。
当地人称鸡鸣山是块风水宝地,这可以从南面和东面山坡密布的公墓得到佐证,和大小蜀山一样,能够让逝去的先人躺在仙境一般的向阳山坡,那其实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之一。在那里,我甚至看到了清朝二品官淮军将领周圣波之墓。
是否南淝河源头
就像游玩所有的名胜古迹一样,当你了解了其中附着的人文历史故事,那静止、呆滞的物件立刻生动、灵气起来。鸡鸣山也是因为有了历史和故事而显得庄重、神秘,其中之一就是南淝河源头说。
6月6日正是农历端午节,安徽省民俗学会举行端午文化研讨会,我在会上见到了民俗专家牛耘先生。见我打听关于鸡鸣山是否南淝河源头的话题,他回忆说这个讲法由来已久,最早在唐代庐江郡守卢潘的《庐江四辨》里面就有记载:“今按肥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以前有本书叫《世事沧桑话合肥》,里面也写到:“淝水发源于鸡鸣山,向北流二十里一分为二;其一向东南流入巢湖,另一向西北流入淮河”,“这两条河均名肥水,也就是南淝河和东淝河”。不过这些都已经被证明与实际不符。
1945年11月的时候,那时日本已经投降,刚满18岁的牛耘先生,怀着满腹的好奇心,步行来到鸡鸣山下,并顺流而上,考查出鸡鸣山并非南淝河的发源地,而只是诸多径流来水的汇集地,准确地说,应该只是南淝河的开端。
清朝的时候,鸡鸣山一带属于合肥西乡,当时的合肥知县左辅在《合肥县志·山水志》中记述道:“长岗店东水,东南行二十里至鸡鸣山入肥水。”此水正是南淝河正源。
这与后来水文部门勘察的结果是一致的。2009年,合肥水文水资源局的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南淝河探源之旅。他们从南淝河闸、滁河干渠溯源而上,并特别前往鸡鸣山一探究竟。
据说,关于南淝河源头之说,众说纷纭,历来存在争议,但这次考查基本上可以排除鸡鸣山是南淝河的源头,而将目标锁定在肥西县的将军岭。
非遗项目抛头狮
许维斌先生算是土生土长的鸡鸣山人,聊起自己的家乡,他是如数家珍。他说村子里最古老的要数鸡鸣村的吴牌坊了,2006年4月初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肥西县文管所联合发掘出塘岗新石器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类型与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接近,又有薛家岗文化因素的内涵,是有别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该遗址的文化类型单一,是江淮地区早期古文化遗址的重要代表之一。
不过,最值得骄傲的还是“抛头狮”,那是来自鸡鸣山下鸡鸣村的一个独特的舞狮玩法。
陈德荣是“抛头狮”的第四代传人。这位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说,因为没有客观的文献记载资料,他们也不知道“抛头狮”准确的来源。只是从老辈人的口中相传,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玩“抛头狮”的领头是胡海州,要是活到现在,已是100多岁的寿星老了;后来由他的儿子胡正明继承,现在也已离开人世;传到张圣发手里是第三代,同样撒手人寰了;陈德荣是第四代了,他说“抛头狮”的技艺和别的不一样,并不是只传家里人的。
可惜的是我没有看见他们现场表演,不过陈德荣先生活灵活现地给我讲解了“抛头狮”的精彩之处: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齐齐上场,两个栩栩如生的狮头终于登场了。
“抛头狮”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头者举起狮头,一甩一抛,狮头套上了。而举套中这个“抛”的动作,就是“抛头狮”名字的由来。
有意思的是,“抛头狮”的伴奏乐器中有海螺,在节奏分明的锣鼓声中,海螺粗犷、肃穆的声音给“抛头狮”平添了一股神秘。
陈德荣先生介绍说,我国目前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抛头狮”比较接近于南狮。而海螺最早应该是被沿海地区人使用。“抛头狮”的乐器中为何会有海螺,至今还不得而知。而他们所用的海螺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上次演出的时候,不小心蹦了一块,成了豁嘴,大伙儿还在想办法重新置办一个呢。
因为玩“抛头狮”太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学。好在16个人的队伍还是凑齐了,最小的22岁,最大的就是他自己了,今年已经67岁了。
手记
我们去登鸡鸣山的时候,正是久旱了几十天难得的一场雨后,鸡鸣山上的林木还挂着水滴,地下泥土有点粘脚,好在有陈年的落叶覆盖,还算好走。
其实,早在来的路上,我就问过同车的当地人,这座不高的山峦为什么要叫鸡鸣山,他们回答说不是太清楚。有一种说法,那座山远远一看,就像是鸡冠一样的形状,这或许是它名字的来源吧。
鸡鸣村里的人告诉我,以前的鸡鸣山上没有公墓,一座庙宇终年香火缭绕,远近的善男信女们都喜欢前往烧香。后来那里还曾经有过一个学堂。我在《嘉庆·合肥县志》里倒是看到了相关的记载:“旧志云上有龙井。”那龙井并不是指今天的龙井茶,而是一座寺庙的名字。
不过,关于鸡鸣山名称的来历,我在鸡鸣村里还听到另一个传说。当年这一带都是一马平川,有一天晚上,地面突然间开始逐渐隆起,一直扩大、增高,到天亮鸡叫时方才停止,于是这座凸起的小山峦就被称为鸡鸣山了。
因为历史悠久,相关的历史资料上总有只言片语;因为并不出众,相关的历史资料上只有只言片语。不过,这都没有妨碍我们走进这座可爱的小山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