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地里的变迁
李云胜 文/摄
金寨路高架桥向西拐向南二环的时候,居高临下,你可以看见一片开阔的土地。往前捯饬,那里最初是广袤的田地,然后成了竹木市场,然后成了南门换乘中心,再然后就让位于这个城市建设的需要……
古驿道旁打尖的地点
其实,那一带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续修庐州府志》记载,那里是古驿道经过的地方。从庐州府治德胜门到怀宁县城(今安庆市),那里是必经之路,无数的马车、轿子、行人经过那里,路旁的村民们在路旁搭起了凉棚,烧上一壶开水,那便是旅途中小憩的场所。
我在那里采访的时候,江雨微老人告诉我,他家祖辈就在路边开了一个小饭店,卖些米饭、馒头之类。当年庐州城外有两处“打尖”的地点,一是现在芜湖路附近的茶亭,再一个就是这里的凉棚草屋。古时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打尖”。走了那么远的路,当然是又累、又饿、又渴,在这里吃点东西垫吧垫吧,就像是现在给长途汽车加满了油,走起来也好脚底生风呀。
江雨微老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林则徐在从北京赴任湖广总督的路上,途经合肥往南行,走的就是这条驿道。
据家里的老人说,1839年年初,有一队穿着官服的人从茶亭那个方向过来。到了凉棚面前,轿椅停了下来,一位跟在后面的听差请轿椅里的贵人下来歇息歇息。那是一位五十开外瘦削的官员,从胸前的补子看,应该是个一品文官。当时家里的老人心想,这么大的官怎么走进了这么寒酸的草屋,也没见有庐州府和合肥县的地方官员送。
果然,还没过一个时辰,当地的官员追到了这里,问有没有看见从京城来的林则徐林大人从这经过,家里的老人才知道那位官员的身份。当时,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已经传遍了全国各地,相传朝廷要派力主禁烟的两江总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没想到竟然经过庐州府,使这个郊外茅草屋擦肩而过。
人声鼎沸的毛竹市场
即使是现在,那一带的地名里任然保留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比如李小郢、西岗小郢、杜岗、许岗,那名字起得特朴实,郢是古时候楚国都城的名字,合肥历史上属于楚国的属地,无数个郢依附的还是故里的情结;岗是当地对丘陵地区的俗称;而前面所缀的自然是姓了,倒也符合原始的一个姓氏积聚而居的特点。
因此,那一带虽然靠近路边,但毕竟地处郊区,从古至今都是刀耕火种。除了偶尔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外,主要的营生还是在田地里讨生活。
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1954年的时候,常青乡仰光大队成立了。
原长青镇党委书记束维宏介绍说,那块土地上的仰光大队,1981年的时候改名为南七大队,1983年的时候又恢复原来的名字。当时那里有9个村民小组,786户,2839人。耕地面积有660多亩,主要是种植蔬菜供应合肥城里。
因为靠近市区,土地逐年被征用,仰光大队和常青乡的许多大队一样,大力发展建材、旅馆、饮食服务等乡村企业,那一片就开发起一个“常青竹木市场”,当地人俗称为“毛竹园”,是当时合肥最大的竹木市场,许多建筑单位都是从那里购买毛竹等建筑材料。
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那一带早就属于市区的范围了,过去的常青乡先是变成了常青镇,现在则彻底变成了包河区的一个街道;而仰光大队也成了常青街道下面的一个社居委。昔日的农民变成了市民,祖祖辈辈在田地里耕耘,今天终于进了城,八仙过海,各自显出了自己的神通。
车水马龙的换乘中心
合肥市汽车客运南站的吴庆国副总经理是车站的元老了,他指着老的车站地址说,这两年合肥建设的步伐迈得太快了,眼看着车站旁的道路一次次拓宽,眼看着金寨路高架桥从眼面前延伸过去,眼看着老的南门换乘中心一天天显得拥挤狭小。
早在上个世纪末,合肥市里的几个汽车站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日益增长的客流需要了,况且车站也不适合留在市中心。为此,市里决定在东西南北出城口建设新的换乘中心。2001年的时候,合肥市汽车运输公司和仰光村联合开发建设南门换乘中心,将原有的“常青竹木市场”迁移走,仰光村出让30亩土地,合肥市汽车运输公司拿出资金,双方共同建设,共同招收职工,许多仰光村的村民也进入车站里工作,现在新的南门换乘中心也还有许多当初招进来的职工。
老南门换乘中心在金寨路与南二环路交口处一共待了七年,2007年的时候,按照合肥城市整体规划,向南搬迁到1.3公里外的宿松路上,占地面积比原来大了一倍,达60亩。要是加上1路公交车的占地面积,连成一片的土地有90亩之多。
不过,老的南门换乘中心变迁走以后,那块土地曾经闲置了一段时间。2008年底的时候,我曾经到过那里,只见满目都是绿油油的菜地,大大小小有30多个。我问一位正在菜地里拾掇的老大妈,她说车站搬走不久就有人在这里“重操旧业”了。我为她的形象比喻逗笑了,可不是吗,这里原来最早就是一片菜园地,菜农们拿起粪舀、铁锹还是驾轻就熟,看见这么一片上好的土地,情不自禁地要在上面干起老行当了。
加载中,请稍候......